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黔南师院校训解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更是其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深入解读其校训,对于理解这所民族院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道和发展之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校训并非简单的口号,它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教育使命以及时代精神要求,是学校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精神纽带。它指引着师生的言行,塑造着学校的学风与校风,是全校师生共同信守的准则与追求的目标。通过对校训的详细阐述,可以窥见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独特路径与深厚积淀,展现其作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坚力量的担当与风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崇德、博学、敬业、创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彼此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指向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一、校训“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深刻内涵


1.崇德:立身之本与价值基石

“崇德”置于校训之首,彰显了学校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崇”即推崇、崇尚,“德”指品德、道德。它要求师生不仅要在个人层面锤炼高尚的私德,恪守诚信、仁爱、正直、节俭等传统美德;更要在社会层面遵循崇高的公德,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自觉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对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而言,“崇德”还具有特殊的地域和民族意蕴。它意味着师生要深入了解、尊重并内化黔南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如布依族的热情好客、苗族的坚韧不拔、水族的诚信守约等,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博学:成才之基与路径指引

“博学”指明了师生在学术和事业上追求的广度与深度,是成才的核心路径。“博”意味着广博、宽广,“学”即学问、学习。它一方面倡导师生要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它也激励师生在专业领域要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追求知识的深度与专精度,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博学”对于未来的人民教师而言更是至关重要。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它要求师范生不仅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更需广泛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和科技进步成果,从而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敬业:态度之要与事业准则

“敬业”是一种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态度与精神,是连接“德”与“才”的桥梁,是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实践体现。“敬”即尊敬、敬畏、专注,“业”指学业、职业、事业。它要求师生对待自己的学业或工作怀有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专心致志,全情投入,恪尽职守,追求卓越。

对于教师而言,“敬业”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对教学科研的严谨认真上。对于学生而言,“敬业”则体现在珍惜学习时光,刻苦攻读,认真完成学业任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西部地区,承担着为基层、为农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敬业”精神尤显珍贵。它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梓,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4.创新:发展之魂与时代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高校职能的集中体现。“创”即开创、创造,“新”指新知、新法、新事物。它要求师生不能墨守成规,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在理论、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不断追求突破与创造。

对于一所地方院校,创新是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它体现在:

  • 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 科学研究创新:结合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展应用研究和特色研究,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 文化传承创新:对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服务社会创新:探索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更有效地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创新”精神确保了学校与师生能够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二、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

“崇德、博学、敬业、创新”这四个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崇德”是方向和灵魂,解决了“为谁学、为谁干”的问题,确保了“博学”和“敬业”的正确价值导向,避免有才无德之人将知识用于歧途。
于此同时呢,崇高的品德也是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和责任约束。

“博学”是基础和工具,是“崇德”的认知支撑(知德方能崇德),是实现“敬业”的专业保障,更是进行“创新”的必要知识储备。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敬业会成为无米之炊,创新也会成为无源之水。

“敬业”是实践和态度,是“崇德”和“博学”的外化体现和检验标准。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德有才,最终要通过其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态度与成效来衡量。敬业是将内在修养和知识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关键一环,也为持续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实践场域。

“创新”是发展和升华,是“崇德”、“博学”、“敬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和目标追求。它推动着道德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丰富,驱动着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迭代,要求敬业不能是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前三个方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之一。

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从“立德”到“求知”,再到“践行”,最终实现“超越”的完整育人链条和价值实现过程,精准地概括了大学的教育使命和师生的成长路径。


三、校训与学校办学实践的结合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训绝非悬置于空中的标语,而是深深融入了办学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


1.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将“崇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博学”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结合的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将“敬业”精神通过教育实习、专业实训、职业规划教育等环节进行强化,培养学生对未来教师职业或其他行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学校在教师选聘、考核和评价中,强调师德师风(崇德)的首要地位,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学术水平(博学),通过进修访学、学术交流等方式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敬业),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创新),支持教师开展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研究项目。


3.在学术研究方面

学校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道德(崇德),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博学)。强调科研工作者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敬业)。紧密结合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基础教育等领域培育研究特色,推动应用型创新(创新)。


4.在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方面

学校肩负着传承弘扬黔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即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崇德)。需要深入研究各民族语言、历史、艺术、习俗等(博学)。需要一代代师生默默无闻地从事挖掘、整理、研究、教学工作(敬业)。更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校训引导着学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为地方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四、校训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价值

校训“崇德、博学、敬业、创新”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校园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价值。

它是精神导航,为师生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家园,引导师生明确人生追求和努力方向,在多元价值观念交织的当下,起到凝聚共识、固本培元的作用。

它是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师生的日常行为模式、学习风气和工作作风,督促师生时刻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激励,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它是身份标识,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文化名片。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地理特征、民族属性、师范本色和应用型定位,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它是社会承诺,向社会宣告了学校的育人标准和质量保证,是学校对家长、对考生、对用人单位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决心与担当。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训“崇德、博学、敬业、创新”是一个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契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紧密结合了学校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办学使命。它不仅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更是驱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八字校训将继续指引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坚守育人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3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08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