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没有院士,大概多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院士数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的重点高校,其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与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评选中,长期倾向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未设立相应的院士制度。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没有本校培养或长期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短板。相反,学校通过引进和聘任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或荣誉教授,其中包括部分两院院士,以提升相关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这些院士虽非全职,但通过学术指导、合作研究、人才培养等方式,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注入了高端智力资源。总体来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院士数量上虽无法与综合性理工院校相比,但通过柔性引进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汇聚了院士级别的学术力量,推动了学校在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在2000年由原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财经政法融通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关于院士的问题,需要从中国现行的院士制度谈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评选范围主要涵盖自然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等,以及工程技术领域,如机械、信息、化工、材料、能源、土木、医药等。由于评选标准和学科范围的历史沿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未纳入两院院士的评选体系。这意味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的高等院校,包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内,从其主体学科领域出发,几乎不可能产生本校的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由学科结构差异和院士评选制度共同决定的客观现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职院士实际情况

截至当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没有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所谓“全职”,是指人事关系、工作关系及主要研究活动均在该单位的院士。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专任教师,尚无一人获得上述两院院士称号。这一情况与国内同类财经政法类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基本一致。这些学校的优势学科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其顶尖学者的最高学术荣誉通常体现为“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或是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而非院士头衔。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学科错位:院士评选聚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强势学科如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均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在传统院士体系的覆盖范围内。
  • 评价体系差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成果产出形式和评价标准存在较大区别。自然科学偏重实验发现、技术发明和理论突破,而社会科学更注重理论创新、政策研究和智库成果,两者在院士评审的衡量尺度上难以直接对标。
  • 历史积累路径:国内顶尖的理工科大学经过长期发展,在特定科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能够产生院士的学术团队和平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路径与此不同,其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构建主要围绕财经政法学科展开。

柔性引进与双聘院士的参与

尽管没有全职院士,但为了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带动相关理工科背景的学科发展(如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法学交叉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实施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战略。这其中就包括聘请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

这些院士并不将人事关系转入学校,而是通过定期来校讲学、举办学术报告、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合作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等方式,为学校的学术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他们的参与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强大的科研资源网络,对于学校提升在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加强与其他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金融工程、大数据法治、人工智能与法学、资源环境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学校可能会邀请在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数学等领域有杰出成就的院士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以赋能传统优势学科,开拓新的增长点。这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智力引进模式,是许多特色高校在院士资源相对稀缺情况下的普遍且有效的做法。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应学术荣誉体系

虽然社会科学领域没有“院士”称号,但国内存在其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最高学术荣誉体系,用以认可和表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这些方面则拥有较强的实力和相当的成就。

首先是“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评聘。这是教育部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设立的一种崇高学术称号,用于授予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学术造诣高深、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准院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多名这样的资深教授,他们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享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其次是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学校拥有相当数量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分布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可申报的学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以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这些人才称号是国家层面学术水平的极高认可,构成了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此外,还有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会长、理事长等领导职务的学者,以及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众多学术头衔的拥有者。这些都从不同维度反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具备的雄厚师资力量和高端人才储备。

学校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

面对院士资源的特点和自身学科发展的需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战略布局是清晰且务实的。学校并不片面追求院士头衔的数量,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聚焦主干特色学科,同时适度发展支撑性学科。

一方面,学校继续巩固和扩大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集中资源培育和引进上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力争产生更多的“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产出标志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智库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创新,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时代发展趋势。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研究院(如大数据研究院、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等),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提供合作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柔性引进的院士及其团队可以发挥关键的“催化剂”和“桥梁”作用,帮助学校在交叉领域快速提升研究能力,甚至培育出新的学科方向。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和新型智库的建设,评价体系也更加多元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凭借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强大的人文社科基础,完全有可能在诸如“数字法学”、“计算经济学”、“环境 Governance”等交叉领域形成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优势,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贡献于国家创新体系和社会进步。届时,其学术领军人才的标志性成就,或许将以另一种形式获得国家最高层次的认可,其价值和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院士荣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目前没有全职的两院院士,这是由其主导学科的属性和我国的院士评选制度共同决定的客观事实。学校通过柔性引进机制,汇聚了院士级的学术智慧服务于学科建设;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校拥有一个由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构成的、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其深厚的财经政法学科底蕴和特色,以及其培养高端专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在巩固人文社科优势的基础上,深化交叉学科研究,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50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5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