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延安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延安大学校训)

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不仅是对学校光荣革命传统与办学宗旨的高度凝练,更是对每一位延大人的精神指引与行动要求。这八个字,深刻蕴含着学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立身为公”强调道德修养与价值追求的根本,要求师生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为最高准则,塑造大公无私、服务奉献的崇高品格;而“学以致用”则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倡导学问必须扎根实践、回归实践、推动实践,反对空疏虚浮的学风。在长达八十余年的办学进程中,这一校训已深深融入延安大学的血脉之中,成为其 identity 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既规范着个体的行为,也引领着学校的整体发展。理解延安大学校训,不仅是理解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更是理解一种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与价值取向。它所倡导的“为公”精神与“致用”导向,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持续激励着广大师生扎根祖国大地、服务社会发展。

延安大学坐落于中国革命圣地——陕西省延安市,其历史可追溯至1941年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创办的延安大学。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承载着特殊的红色基因与办学使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人文底蕴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这一校训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晶。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表述

延安大学的校训为“立身为公、学以致用”。这八个字简洁有力,内涵丰富,虽无冗长之言,却掷地有声,精准地概括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学术追求。它正式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一贯要求。

“立身为公”的深刻内涵

“立身为公”是校训的前半部分,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成长成才的基石。它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

“立身”指的是人格的确立、品德的修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它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身”正是“明明德”的过程,是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修养功夫。

“为公”明确了“立身”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的。“公”与“私”相对,它代表着国家、民族、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为公”就是要求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之中,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最高追求。这深刻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要求。它告诫师生,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为公共利益奋斗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在延安大学的语境下,“立身为公”更具有特殊的历史厚重感。它是对延安时期革命者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继承。在当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正是无数革命者胸怀天下、公而忘私,才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因此,“立身为公”对延大人而言,不仅是一种道德训诫,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和政治要求。

“学以致用”的实践指向

“学以致用”是校训的后半部分,它聚焦于学问的目的和方法,突出了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倾向。

“学”是基础,是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过程。它要求师生勤奋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致用”是关键,是学习的最终归宿。“用”即应用、实践。它强调学问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中,必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它反对脱离实际、空谈心性的“无用之学”,倡导知行合
一、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高度契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延安大学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其办学从一开始就与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无论是为抗战培养干部,还是为边区建设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都体现了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以致用”正是对这种办学传统的高度概括。

在当今时代,“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校训两大组成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立身为公”与“学以致用”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立身为公”是“学以致用”的价值前提和方向保障。它解决了“为谁用”、“为何用”的根本性问题。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再强,如果方向错了,不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是为一己私利,那么其“用”可能对社会无害,甚至有害。只有确立了“为公”的崇高志向,所学之用才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它确保了“才”不至于偏离“德”的轨道。

反之,“学以致用”是“立身为公”的实现途径和具体体现。它解决了“如何立身”、“怎样为公”的方法论问题。崇高的“为公”理想并非空中楼阁,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本领和行动来践行。空有报国之志,而无建国之才,则“为公”将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之中,“立身为公”的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延安大学旨在培养的,正是这种既具有“公”之品格,又具备“用”之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训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延安大学完整的教育哲学。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延安大学校训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两大肥沃的土壤。

一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立身为公”思想,可追溯至《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
  • “学以致用”理念,则与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致用”实学思潮一脉相承,强调学问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反对空疏的理学。

二是辉煌的延安精神与革命文化。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关键成熟期,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校训“立身为公”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另一种表述;而“学以致用”则完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实践要求。校训是延安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和缩影。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延安大学并非将校训仅悬于墙上,而是将其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开设特色课程、组织学生赴革命旧址现场教学、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教育等活动,夯实学生“立身为公”的思想基础。
于此同时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践行“学以致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陕北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其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发展,是“学以致用”的生动案例。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文化传播与公益活动,将知识、技术和文化成果奉献给社会,体现了“立身为公”的担当。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校史教育、开学毕业典礼、校园景观设计(如立身为公广场、学以致用亭等)等多种形式,使校训精神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位师生,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延安大学校训愈发彰显出其跨越时代的价值。

它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在价值观念多元纷繁的今天,校训旗帜鲜明地倡导“为公”而非“为私”,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抵制利己主义和浮躁风气,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它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校训所强调的“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中了当前高等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行”等问题的要害,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它是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延安大学校训是延安精神的直接传承,通过学习和践行校训,能够让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四个自信”,从而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总而言之,延安大学“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是其悠久历史、独特传统和崇高追求的集中表达。它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办学实践中得到淬炼,并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延安大学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也激励着一代代延大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这八个字,简单却深刻,平实却有力,已然成为延安大学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和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31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9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