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上外贤达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是一则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又紧密结合现代高等教育使命的箴言。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学院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精炼概括,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贤”与“达”二字,直接取自学院名称中的“贤达”,体现了命名者对学院寄予的厚望——培养兼具高尚品德与卓越才干的贤能通达之士。校训的上半句“贤者惟德”源自《尚书》的“任官惟贤才”,强调德行是成为贤者的根本,突出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下半句“达者善道”则化用自《论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指通达之人必定精通并善于践行正道、真理与规律。这则校训的历史,与上外贤达学院自2004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它并非一个古老的遗存,而是在学院创建之初,创办者们深思熟虑后确立的精神旗帜,旨在为这所新兴的独立学院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导向。在近二十年的办学实践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已逐渐内化为贤达学子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指引着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与外语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成为融汇中西、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上外贤达学院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内涵解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虽然字面简洁,但其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育人导向。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内涵挖掘,是理解其精髓的第一步。


一、“贤”与“达”:核心概念的古典意蕴与现代诠释

“贤”与“达”是校训的基石,也是学院名称的核心。

  • “贤”的意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主要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说文解字》释“贤”为“多才也”,但后世更强调其道德属性,如“尊贤使能”中的“贤”便是指品德高尚之士。在上外贤达学院的语境下,“贤”首先指向的是道德修养。它要求学子不仅要有才学,更要有仁爱、诚信、正直、宽容等优良品格。一个“贤者”,应当是内外兼修,以德为先的典范。
  • “达”的意涵:“达”有通达、明白、显贵之意。《论语》中多次提及“达”,如“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指通达之人品质正直、崇尚正义、善于观察、谦逊待人。在现代语境中,“达”更强调能力素养实践成效。它要求学子不仅要通晓专业知识(通达学问),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达事理),并能将所学服务于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人达己)。

将“贤”与“达”并列,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二元目标:既要成“贤”,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要致“达”,具备卓越的专业才能和实践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理想人格的完整画像。


二、“惟德”与“善道”:价值追求的明确导向

校训的后半部分“惟德”与“善道”,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贤”与“达”的路径与标准。

  • “贤者惟德”:此句强调了道德对于成为“贤者”的决定性作用。“惟”字是“只有”、“唯一”的意思,带有排他性的强调。这意味着,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为“贤”的根本标准,才能必须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之上。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它告诫师生,无论学识多广、能力多强,都必须以德为先,坚守道德底线,追求人格完善。
  • “达者善道”:此句指明了“达”的境界与方式。“善”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善于”、“精通”。“道”的含义极为丰富,既可以指正确的道理、真理(为人之道、求学之道),也可以指客观规律、科学方法(专业之道、事业之道),还可以指实现理想的途径与方式。
    因此,“达者善道”意味着,一个真正通达的人,必须深刻理解并善于运用各种“道”。这包括:
    • 精通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与前沿动态(学术之道)。
    •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之道)。
    • 懂得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与社会交往的准则(处世之道)。
    • 明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相结合的道路(发展之道)。

“善道”不仅要求“知”,更强调“行”,要求将所悟之“道”熟练地运用于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校训的整体逻辑与精神内核

“贤者惟德,达者善道”八个字,构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整体。它阐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贤达之士)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通过立德与精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其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

  •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了人才评价中品德的首要地位。
  • 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强调理论知识必须转化为实际能力,服务于社会。
  • 内外兼修,全面发展:追求人格修养与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 融汇古今,面向未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智慧,同时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这则校训,既是上外贤达学院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其自身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其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上外贤达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它的确立与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办学初衷以及母体学校的影响密切相关。理解其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其现实意义。


一、创办之初的时代诉求与教育反思

上外贤达学院成立于2004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蓬勃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例如过分强调技能传授而忽视人格培养,部分学生存在功利化倾向等。学院的创办者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认为大学教育绝不能仅仅成为职业训练的场所,更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灵魂塑造的使命。
因此,在筹建学院之时,确立一个能够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彰显办学品位的校训,便被提上了重要议程。他们希望这所新生的学院能从起步阶段就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色,避免陷入短视和功利的教育误区。


二、对“贤达”校名的深度阐释与价值赋予

学院命名为“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其中“贤达”二字是画龙点睛之笔。“贤达”一词古已有之,指有贤能、有声望的人。采用此名,本身就寄托了培养杰出人才的理想。如何让这个美好的名称不仅仅停留于字面,而是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名称中生发出校训。于是,围绕“贤”与“达”这两个核心字眼,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贤者惟德,达者善道”这则校训,可视为对“贤达”校名最深刻、最生动的阐释。它将一个静态的名称,动态地转化为一套可遵循、可践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使“贤达”精神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三、汲取母体学校精神与彰显自身特色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独立学院,上外贤达学院在创办之初必然受到母体学校文化传统的熏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同样强调高尚品格与国际视野。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在精神上与之一脉相承,尤其是在对德行和通达的追求上。但与此同时,它又充分彰显了自身的特色。上外贤达学院侧重于经济、人文、艺术、教育等应用型学科,其校训更加强调“善道”,即对实践之道、应用之道的精通,这贴合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因此,这则校训的确定,也是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优良基因的基础上,探索自身独立 identity 的重要一步。


四、确立过程与文化奠基

校训的确立过程,通常是学院创始团队、专家学者反复研讨、凝练共识的结果。它凝聚了创办者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学院未来的美好憧憬。自校训确立之日起,它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开始渗透到学院建设的各个方面:被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写入学生手册,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被反复宣讲和强调。它逐渐成为凝聚师生共识、塑造校园风气的文化符号,为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校训的历史,就是上外贤达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明晰办学方向、积淀文化传统的历史缩影。

校训在上外贤达学院办学实践中的体现与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教条,而是深深融入其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对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到第二课堂

  • 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挖掘蕴含的德育元素,践行“贤者惟德”的理念。
    于此同时呢,大力加强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开设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与“达者善道”中对“大道”的理解相辅相成。
  • 实践教学体系:为落实“达者善道”中的“善”(善于实践),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式学习、鼓励参加学科竞赛、组织社会调查等形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所学能致用。
  • 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等,是践行校训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德),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与榜样引领

  • 环境育人:校园内的建筑命名、景观设计、宣传载体等,都注重体现校训精神。让“贤”、“达”、“德”、“道”等元素随处可见可感,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 榜样选树:学院定期评选“贤达学子”、“优秀学生干部”、“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这些评选标准往往与校训精神紧密结合,表彰那些在品德修养和专业学习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学生见贤思齐。
  • 学风建设:校训引导着学风的形成。学院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善道),同时强调学术诚信和科研伦理(惟德),努力营造勤奋、求真、创新、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指引学生个体成长: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对于数以万计的贤达学子而言,校训是他们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 入学初识:新生入学教育中,校训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帮助新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大学观、成才观。
  • 求学过程中的校准: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达者善道”激励他们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当面临价值观选择或道德困境时,“贤者惟德”提醒他们坚守底线。校训成为他们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内心尺度。
  • 毕业后的长远影响:许多校友回顾大学生涯时,认为校训精神对他们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产生了持久影响。它促使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善道),在为人处世上坚守原则(惟德),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贤达”之才。


四、奠定学院社会声誉与发展基石

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其向社会展示的形象名片。上外贤达学院坚持“贤者惟德,达者善道”的育人理念,培养出的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于此同时呢,这则校训也为学院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其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特色和初心,即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专注于内涵建设,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这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质量基础。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源于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发扬,成于对现代大学使命的深刻思考,行于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实践。这八字箴言,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着一代代贤达学子修身砺志、求真笃行,也塑造着学院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成为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则校训将继续闪耀其智慧光芒,见证并促进上外贤达学院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22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7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