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四川交院校训)

综合评述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敬德修业,拓道致通”。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不仅是对学院办学历史与行业特色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其育人理念、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全方位诠释。它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一代代交院师生砥砺前行。具体而言,“敬德修业”是基石,强调立德树人与精进技艺的并重,体现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根本要求,要求师生在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而“拓道致通”则是目标与境界,深刻契合了学院所服务的交通行业的核心使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象征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及追求通达、服务社会的终极价值。这八字校训,将内在的道德修养、学识技能与外在的行业贡献、社会价值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从个体成长到服务国家战略的完整逻辑闭环。它不仅是悬挂于校园的箴言,更是深深融入学院血脉的行动指南,塑造了学院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开拓进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入解读其内涵,对于理解学院的办学成就与未来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敬德修业,拓道致通”的深层解读与实践彰显


一、 校训的溯源与时代语境

任何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高等学府,其校训往往都是其发展历程、行业背景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中国西部交通大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著名高职院校,其校训“敬德修业,拓道致通”的诞生与确立,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沃土,紧密呼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脉搏,更精准地折射出交通行业的内在特质与时代使命。

从文化渊源上看,“敬德”思想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周易》中便有“君子敬德修业”之语,强调君子要通过敬畏并修养德行来建立功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对道德品行的极端重视,将“德”视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修业”则指向对学业、技艺的不懈钻研与提升,是成就事业的根本途径。学院将这一古老智慧置于校训之首,彰显了其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品德高尚的坚定信念。“拓道致通”则更具行业特色和动态进取精神。“道”既可指具体的道路、交通线路,也可引申为方法、规律与事业;“拓”即开拓、拓展,蕴含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气魄;“致通”则指向达到通达、顺畅、融汇的境界,既是交通建设的直接目标,也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这八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由内而外、由基础到目标的递进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价值表述体系。

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校训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战略如“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都对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其使命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正是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下,明确了其办学方向:即培养既具备“工匠精神”、掌握现代交通技术的专业人才,又具备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此同时呢,“拓道致通”也激励师生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不仅要精通本职业务,更要善于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模式,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通达”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 “敬德修业”:立德树人与技艺锤炼的辩证统一

“敬德修业”是校训的基础与核心,它深刻揭示了学院育人工作的两个基本维度,即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强调二者的有机统
一、不可偏废。

“敬德”的内涵与实践

“敬德”,首要在于一个“敬”字,它表达的是一种敬畏之心、庄严之感。对于学院而言,“敬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 职业道德的敬畏: 交通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学院将交通安全意识、工程质量意识、严谨负责的态度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的行业准则,在心中树立起对职业规范、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高无上的敬畏感。
  • 社会公德的培育: 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良好公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个人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道理。
  • 个人品德的修养: 这要求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行为规范,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学院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榜样评选等活动,营造崇尚美德、见贤思齐的校园氛围,促进师生个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敬德”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例如,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培养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这本身就是“敬德”在专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区、帮扶弱势群体,则是将“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

“修业”的路径与追求

“修业”,即钻研学业、提升技艺,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修业”方面,构建了完善的体系:

  • 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 学院的专业设置紧密围绕交通运输产业链,涵盖道路与桥梁工程、汽车运用技术、轨道交通、航运工程、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
  •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拥有先进的实训基地和设备,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技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
  • 崇尚“工匠精神”: 学院积极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技能大赛、邀请行业大师进校园、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激发学生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热情,立志成为所在领域的能工巧匠。
  •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学院不仅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修业”奠定坚实基础。

“敬德”与“修业”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无“德”之“业”,可能方向偏颇甚至危害社会;无“业”之“德”,则如同空中楼阁,难以真正服务社会。学院始终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确保培养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德才兼备、值得信赖的合格人才。


三、 “拓道致通”:开拓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价值升华

“拓道致通”是校训的延伸与升华,它将个体的“敬德修业”与宏大的社会价值连接起来,体现了学院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的雄心壮志。

“拓道”的精神实质

“拓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 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交通建设本身就是一部开拓史。学院鼓励师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无畏气概,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未知敢探索。这种精神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满足于现有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 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随着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综合交通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拓道”要求学院和师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科研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学院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开放合作的办学姿态: “拓道”也意味着打破壁垒,扩大开放。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与国内外院校开展交流生项目、师资培训等,不断拓宽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的“道路”。

“拓道”精神激励着交院人在各个领域开疆拓土。无论是在艰苦的野外勘测现场,还是在技术复杂的实验室里,或是在管理创新的探索中,都能看到交院人敢于挑战、勤于耕耘的身影。

“致通”的终极目标

“致通”是“拓道”的最终目的,它体现了学院的社会价值追求:

  • 实现物理空间的通达: 这是交通行业最直接的目标。学院培养的人才,直接参与公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工作,他们的努力使得天堑变通途,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 促进经济社会的融通: 便捷的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学院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为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贡献了力量,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社会整体的繁荣与“通达”。
  • 追求知识与技术的贯通: 对于师生个人而言,“致通”也意味着要努力达到学识渊博、技艺精湛、触类旁通的境界。学院营造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知识结构完善、能力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畅通: 最高层次的“致通”,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倡导绿色交通方式。
    于此同时呢,强调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拓道”是过程、是手段,“致通”是结果、是目标。二者共同构成了学院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宣言。


四、 校训在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中的浸润与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敬德修业,拓道致通”的校训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校园物质文化的载体呈现

校园内的诸多实体元素都成为校训的载体。校训碑、文化石、宣传栏、教学楼宇的命名等,都醒目地展示着这八个大字,使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行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也体现了校训要求,环境整洁、操作规范、安全警示醒目,本身就是“敬德修业”的现场教学。

制度文化的保障与引导

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准则、师德规范、奖惩条例等,都渗透着校训的精神。
例如,将职业道德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在技能大赛、创新发明、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表彰,这些都是对“敬德修业,拓道致通”的积极引导和有力保障。

行为文化的生动实践

校训精神最终要通过师生的行为得以展现。在交院,可以看到:

  • 教师潜心教学、关爱学生、钻研技术,践行着“修业”与“敬德”。
  • 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在实训车间刻苦训练,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体现了对“修业”的执着。
  • 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交通文明劝导、社区技术服务等,展现了“敬德”的修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 毕业生奔赴交通建设一线,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为技术骨干、劳动模范,他们用汗水“拓道”,为祖国“致通”贡献着力量,是校训最动人的诠释。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的“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校史教育、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都会反复强调和解读校训,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精神力量。


五、 结语:迈向未来的精神航标

“敬德修业,拓道致通”这八字校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已经成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基因。它既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下育人实践的指引,更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承诺。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和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浪潮中,这艘以校训为航标的职教巨轮,必将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继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校训的精神,也将继续照亮每一位交院学子的成长之路,激励他们成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国家栋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40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5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