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烟台校训历史)

关于烟台理工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是该校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其构成来看,“厚德”强调品德修养的锤炼,是立人之本;“博学”追求知识的广博与精深,是成才之基;“笃行”注重实践的坚毅与务实,是能力之要;“致远”则寓意志向的高远与可持续的发展,是目标所向。四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事功,从知识积累到实践创新,从个人价值实现到服务社会国家的完整育人逻辑链条。追溯其历史,校训的确立与学校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它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教育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晶,也反映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断思考与定位。校训不仅悬挂于校园的显著位置,更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内化于师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于日常的行为规范,成为引领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对塑造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培育一代代优秀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理解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是深入理解这所高校精神内核与发展脉络的关键所在。

烟台理工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深刻内涵

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虽仅八字,但言近旨远,内涵丰富,每一词语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教育指向。

“厚德”:立身之本,价值基石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核心意涵是指君子应效法大地的气势,以深厚的德泽来化育、承载万物。在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体系中,“厚德”被置于首位,这明确昭示了学校将德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要求师生:

  • 修养个人品德: 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社会公德心和职业道德,做到诚信友善、正直无私。
  • 培育社会责任感: 要心怀家国天下,明确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恪守学术道德: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坚守学术诚信,反对弄虚作假,维护学术的严肃性与纯洁性。

“厚德”是根基,它确保了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才能,更拥有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崇高志向和内在动力。

“博学”:成才之基,智慧源泉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提倡的为学阶梯的第一步。它强调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在现代大学教育语境下,“博学”对师生提出了双重期待:

  • 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 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成为专才,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T型知识结构,避免知识的狭隘化。
  • 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博学”更是一种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库的能力和态度。它鼓励师生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追踪学科前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 跨学科视野与创新思维: 广泛的学识是创新的土壤。“博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激发新的思想和创造力。

“博学”是支撑,它为“笃行”和“致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

“笃行”:能力之要,实践路径

“笃行”同样源自《中庸》,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也是最终目标。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行”体现了烟台理工学院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办学特色,它要求:

  •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反对空谈,崇尚实干。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研项目等真实场景中,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 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笃”有忠实、专
    一、坚定之意。“笃行”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笃行”正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

“笃行”是桥梁,它将内在的“德”与“学”转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和成效。

“致远”:目标所向,理想境界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在校训中,“致远”寓意着:

  •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鼓励师生志存高远,不满足于现状,要有追求卓越、成就事业的雄心壮志,将个人目标与国家战略、人类进步相联系。
  • 追求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致远”强调的是一种稳健、持久的成功模式。它提醒师生,发展不能只看眼前,而要布局长远,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 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 要实现远大目标,需要克服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抵御外界的诱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

“致远”是方向,它为个人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和终极追求。

这八个字构成的校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厚德”是前提,“博学”是基础,“笃行”是关键,“致远”是目标。它完整地阐述了烟台理工学院所倡导的育人模式:以德为先,以学增智,以行促能,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烟台理工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创建、转设与发展历程,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研讨后形成的共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校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源自中国古代经典,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的尊崇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道德教化与知行合一,例如:

  •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一切事业的起点。
  • “学以致用”的思想贯穿古今,强调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
  • “志存高远”则是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动力。

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正是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大学精神相融合。选择这样的表述,既彰显了文化自信,也使校训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能够引起师生广泛的文化认同感。

(二) 契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

烟台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其校训必须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 “笃行”的强调: 直接呼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即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研究型大学更侧重于“探究”和“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 “博学”与“厚德”的基础性: 应用型人才并非意味着只懂技术的“工匠”,而是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博学”和“厚德”确保了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 “致远”的引领作用: 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还是学生追求职业生涯的长期成功,都需要有“致远”的格局和规划。

因此,校训的确定,是学校对自身办学类型、层次和使命的清醒认识与主动表达。

(三) 响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求

校训的确立时期,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强调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对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 “厚德”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与国家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高度一致。
  • “博学”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契合: 创新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的思维之上。
  • “笃行”符合强化实践育人的教育导向: 国家鼓励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致远”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和个人成才规律的尊重。

可以说,校训的提出,是烟台理工学院积极回应时代呼唤、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行动。

(四) 凝聚共识与文化认同的过程

校训的最终确定,通常是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全校师生智慧的过程。学校层面可能会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通过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在师生中征集意见等多种形式,反复斟酌,最终由学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大讨论、大普及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对校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训自此成为学校正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旗帜。


三、 校训的践行载体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的凝练与内涵的深刻,更在于它如何被全体师生所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烟台理工学院通过多种载体和途径,让校训从文本走向现实,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课程思政: 将“厚德”的要求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 通识教育体系: 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通识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落实“博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实践教学强化: 加大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质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笃行”提供广阔舞台。
  •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做好长远规划,体现“致远”的导向。

(二) 浸润校园文化建设

  • 环境育人: 将校训镌刻于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等场所,使其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典礼仪式: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大会等重要场合,反复宣讲和诠释校训精神,使其成为仪式教育的重要内容。
  • 榜样选树: 评选表彰在品德、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典型,用鲜活的事例诠释校训的内涵。
  • 社团活动与学术讲座: 支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博学”与“笃行”的校园氛围。

(三) 引导师生行为规范

  •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恪守“厚德博学”之道,成为“笃行致远”的表率,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学识感染学生。
  • 学生行为准则: 将校训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践行校训。
  • 学风建设: 倡导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这正是“博学”与“笃行”的必然要求。

(四) 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校训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名片。当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品质,就成为烟台理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校训也因此成为连接学校与校友、与社会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标识。

结语

烟台理工学院的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是其立校之魂、兴校之基、强校之要。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立足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实际,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八字校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套完整的教育哲学和行为指南。它通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行为规范等多重路径,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塑造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深入理解和积极践行这一校训,必将为烟台理工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49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7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