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东传媒校训及历史)

关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拓新”,是其办学灵魂与精神旗帜的高度凝练,深刻反映了学院在传媒教育领域的价值追求和育人导向。这八个字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独特的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以及对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之中。从其内涵来看,“敬业”是基石,强调了对传媒职业的敬畏之心与责任担当,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博学”是支撑,指向了传媒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宽广知识视野和持续学习能力;“求真”是核心,彰显了传媒工作追寻真相、捍卫真理的本质属性,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拓新”是动力,呼应了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业态不断革新的时代特征,鼓励师生勇于探索前沿。这一校训的形成历程,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从初创、发展到壮大的轨迹紧密相连,它汲取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优良传统,结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并着眼于未来传媒生态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对历代山传人精神风貌的总结,更是对当下及未来每一位师生行为的指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信息爆炸、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今天,深入理解和践行“敬业、博学、求真、拓新”的校训,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传媒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指导价值。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文本解读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拓新”,是经过学院深入研讨、凝聚共识后正式确立的规范性表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 敬业:此词居于校训之首,凸显其基础性地位。“敬”意为尊敬、敬畏,“业”既指学业,更指未来的职业、事业。对于一所职业院校而言,“敬业”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品质。它要求师生敬畏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传媒行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媒领域,影响力即是权力,敬业精神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社会责任,是传媒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博学:这是对师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博”意味着广博、宽广,“学”不仅指专业知识,更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素养。传媒行业是交叉学科领域,优秀的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够从多角度理解社会、分析问题。“博学”鼓励师生广泛涉猎,厚积薄发,避免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狭隘,为创作出有深度、有广度的传媒作品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它体现了学院希望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匠,而是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复合型人才。

· 求真:这是传媒工作的核心准则与道德灵魂。“求”是探索、追寻的过程,“真”是真相、真理、真实。它蕴含两层深意:一是在认知层面,要求师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未知;二是在职业操守层面,要求未来的传媒人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公正报道,抵制虚假信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求真”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它是传媒行业公信力的来源。

· 拓新: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拓”意为开拓、拓展,“新”指创新、革新。传媒行业是技术驱动型行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如今的智能媒体、融合媒体,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业态模式不断重构。“拓新”要求师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积极拥抱变化,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开创新模式,以适应并引领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它体现了学院的进取精神和前瞻性布局。

这四项内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敬业”是态度前提,“博学”是能力基础,“求真”是价值导向,“拓新”是时代使命。它们共同塑造了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子应有的精神品格和专业素养。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清晰的演进脉络,与学院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其前身与山东省广播电视系统的干部培训、技术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渐积淀了深厚的行业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基因。早期的教育理念虽然未必有系统化的校训表述,但强调专业技能的扎实掌握、强调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忠诚与奉献,这些精神内核实际上为后来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敬业”的精神,早在那个技术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就已经在一代代师生和广电人的身上熠熠生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学院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上不断拓展。进入新世纪,传媒环境发生剧变,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学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更加系统地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普遍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和校训文化的建设。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在筹备升格或转型为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全面总结了过去的办学经验,深刻分析了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校训精髓、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院最终将“敬业、博学、求真、拓新”这八个字确立为正式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是一个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的过程。它既是对过去几十年办学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庄严承诺。校训中的“博学”和“求真”,融入了更多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和学术精神的内涵,反映了学院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的追求;而“拓新”则鲜明地体现了学院在媒体融合时代锐意进取的决心。

因此,校训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学院发展史。它从行业实践的沃土中生长出来,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淬炼而成,最终成为引领学院前进的明灯。

校训与办学定位及行业特性的契合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与其作为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传媒行业本身的特性高度契合,体现了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办学定位来看,学院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传媒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

  • “敬业”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劳动荣誉感和岗位责任心至关重要。校训将“敬业”置于首位,精准地把握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 “博学”是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高职教育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同样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避免培养“单向度”的人。传媒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博学的素养能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 “求真”是专业技能应用的伦理底线。无论是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还是新媒体运营中,技术技能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真实、客观、公正的价值目标。校训强调“求真”,确保了技能培养的正确方向。
  • “拓新”是适应技术迭代的必然要求。传媒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勇于探索和运用新技术,校训中的“拓新”正是对此的积极回应。

传媒行业特性来看:

  • 传媒行业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蕴含于“敬业”与“求真”)。
  • 传媒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对应“博学”)。
  • 传媒行业始终处于技术驱动的变革前沿,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再到人工智能,不断创新是行业生存发展的法则(直接指向“拓新”)。
  • 真实性是传媒行业的生命线,维护真相、揭露虚假是传媒人不可推卸的天职(核心是“求真”)。

由此可见,校训的每一个要素都深刻回应了学院的办学使命和行业的内在要求,使得校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与践行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敬业、博学、求真、拓新”的校训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教学活动中,校训是核心指引。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训(体现“敬业”),还开设了大量人文素养和通识课程(落实“博学”)。在教学方法上,鼓励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真相、解决问题(贯彻“求真”)。
于此同时呢,积极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进入课堂,设立创新工作室,鼓励学生参与技术研发和创意创业项目(推动“拓新”)。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以“敬业”和“求真”为重要标准。

校园环境建设上,校训元素无处不在。校训碑、校训墙、宣传栏、校园网、官方新媒体平台等,均突出展示校训内容,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耳濡目染,时刻感受到校训的熏陶。

学生实践活动层面,校训是各类活动的灵魂。学院支持学生创办报刊、电视台、广播站、新媒体中心等实践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需要以“敬业”的态度完成采编播任务,以“博学”的积累提升内容质量,以“求真”的准则核实每一条信息,以“拓新”的精神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技术。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更是检验和锤炼校训精神的练兵场。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院的规章制度、评价体系、奖惩机制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校训的价值导向。
例如,对师德模范、技能标兵、创新人才的表彰,就是对“敬业”、“拓新”精神的直接肯定;对学术不端、造假行为的零容忍,则是对“求真”原则的坚决捍卫。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融入,校训从文本走向了现实,成为了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塑造了学院独特的文化气质。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面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传媒行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岗位需求更加复合。校训所倡导的“博学”为应对这种复杂性提供了知识基础,“拓新”则为适应融合变革提供了心态和能力准备。培养既懂内容又懂技术、既会管理又能创新的融合型人才,正是校训精神的当代体现。

面对信息爆炸与虚假信息泛滥的挑战,社会对传媒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的呼唤空前强烈。校训中的“求真”与“敬业”如同定海神针,指引未来的传媒人坚守真相、秉持公心,在众声喧哗中扮演清醒、理性、负责任的角色,成为网络空间清朗生态的建设者。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校训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供了核心框架。它促使学院不断反思和完善育人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不仅“技精”,而且“德高”、“识广”、“敢创”,从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形成特色,赢得声誉,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传媒事业。

对于学生个人成长而言,校训是引领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平台如何更迭,“敬业”的态度、“博学”的积累、“求真”的品格和“拓新”的勇气,永远是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拓新”,是其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和时代担当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历史,契合当下,更指向未来。它不仅是一所学院的精神标识,更是在波澜壮阔的传媒时代洪流中,为每一位山传学子点亮的一盏引路明灯,激励他们成长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传媒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64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33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