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甘农大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扎根于祖国西北腹地,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甘肃省重点建设大学。作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和国家农业农村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其在区域乃至全国农业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发展史,是一部与西北地区农业命脉紧密相连、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其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创建的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兽医高等教育机构,开创了我国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历经迁徙、分合、建设与发展的艰苦磨砺,从兰州到武威黄羊镇,再回迁兰州,始终秉持“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将论文写在了陇原大地上。学校在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旱作农业、水土保持等学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为解决区域性的农业发展关键问题,如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草原生态保护、畜禽疫病防治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为甘肃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发展轨迹深刻反映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使命担当。
甘肃农业大学学校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甘肃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协调发展农、工、理、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具备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西北地区高级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校的历史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创建的国立兽医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兽医高等教育机构,首任院长为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的盛彤笙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农业部。1958年,在与正在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后,正式迁至武威黄羊镇,成立了甘肃农业大学。1981年,学校获国务院批准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年,校本部迁至兰州安宁区,并在武威黄羊镇保留了部分教学资源。这一曲折的办学历程,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品质。

在学科建设方面,甘肃农业大学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甘肃省重点学科多若干个,涵盖了从基础农学到前沿生命科学的广泛领域。草业科学是学校的王牌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草地农业、草坪科学、牧草育种与利用等方面成果卓著。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实力雄厚,在区域内有重要影响力。学校设有多个学院,覆盖了农学、草业、动物科学技术、动物医学、林学、园艺、资源与环境、水利水电、机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人文、马克思主义、外国语、体育教学等众多专业领域。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多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基地、产业学院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学校的强校之基。甘肃农业大学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在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疫病防控、草业生态系统、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观测试验站、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优秀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动力。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甘肃农业大学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其中既有德高望重、学术造诣精深的老教授,也有一大批崭露头角、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甘肃省科技功臣、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校园文化与环境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营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图书馆藏书丰富,数字化资源充足,为师生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馆等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便利的学习生活环境。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是学校职能的重要体现。甘肃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学校通过科技下乡、专家服务团、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送到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对外交流方面,学校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办学等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甘肃农业大学校史概述

甘肃农业大学的校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荣耀、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其发展脉络清晰,阶段特征明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奠基与初创时期(1946-1949):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为适应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迫切需要,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等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呼吁,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创立了国立兽医学院。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独立的兽医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兽医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盛彤笙先生出任首任院长,他延聘了包括朱宣人蒋次昇等在内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确立了高起点的办学标准和严谨的学风。学院虽初创维艰,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施购置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学校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和组织基础。


调整与发展时期(1949-1958):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直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领导。1951年,为适应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全面需求,西北兽医学院与西北农学院的畜牧系合并,成立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隶属农业部。这一合并整合了资源,使学院成为西北地区畜牧兽医教育和科研的中心。在此期间,学校规模扩大,学科更加齐全,教学科研工作蓬勃发展,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畜牧兽医专门人才,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迁徙与坚守时期(1958-1981):甘肃农业大学在黄羊镇

1958年,在甘肃省人民政府的要求下,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与正在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组建了甘肃农业大学,并将校址从兰州市迁至武威地区的黄羊镇。这次迁徙是学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黄羊镇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但广大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在此期间,学校虽然远离中心城市,信息相对闭塞,设施较为简陋,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并在旱作农业、草原科学、畜牧兽医等领域的区域性研究上形成了特色。这一时期,甘农大人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品格,成为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迁与振兴时期(1981-1999):重返兰州,开启新篇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善办学条件,吸引和稳定人才,经过多方努力,1981年国务院批准甘肃农业大学回迁兰州。1984年,校本部正式迁至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新址,同时在黄羊镇设立了甘肃农业大学平凉学院(后历经变更)。回迁兰州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为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抓住机遇,积极调整学科结构,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科研设施,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化改革与跨越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迈向高水平大学

进入21世纪,甘肃农业大学进入了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学校先后入选甘肃省重点建设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协议共建甘肃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和支持。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草业科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多个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信息化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正朝着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回顾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甘肃农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己任。从国立兽医学院的筚路蓝缕,到黄羊镇的艰苦创业,再到重返兰州的振兴发展,一代代甘农大人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厚重的历史积淀了学校“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也指明了未来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26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1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