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黑龙江艺院建校年份背景)

关于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59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一个孤立的时间点,而是深深植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专业艺术人才迫切需求的历史背景之中。当时,国家正处于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北疆的重要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以及开发建设的热潮,都对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系统化、专业化地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工作者,在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一所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标志着黑龙江省专业艺术教育进入了规范化办学的新阶段,填补了区域内在系统性艺术职业教育方面的空白。从最初的初创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学院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其名称、隶属关系、办学规模与内涵虽几经变迁,但1959年作为其创办的元年,始终是其历史沿革的起点。这段历史背景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国家与地方对艺术教育的战略布局,也奠定了学院日后以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办学基调,为其成长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创立溯源与时代背景

要深刻理解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建校历史,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被视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黑龙江省,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因其毗邻苏联的地理位置而在国家工业布局中占据关键地位。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以及垦荒、林业、能源等事业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规模扩大,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样化。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相比,专业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无论是专业文艺院团的演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普及,还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开展,都急需大量受过系统训练、具备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当时,黑龙江省内的艺术教育力量较为分散,多以短期培训、师带徒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一所能够进行学历教育、系统培养中等专业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这种人才缺口,制约了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下,创办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成为了黑龙江省文化教育领域的迫切任务。

1959年,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关怀与推动下,旨在培养专业艺术表演人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艺术学校正式成立。这所学校的诞生,是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教育方针的必然结果,也是黑龙江省立足本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其最初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即为省、地、市各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输送合格的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人员等;同时,也为各地文化馆、站培养能够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学校的建立,使得艺术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经验式的传承,转向了现代的、学院化的系统教育,这是黑龙江省艺术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初创时期的办学特点与艰难探索

学院在创立之初,通常冠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或类似的名称,其办学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 专业设置紧扣需求: 初创时期,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领域,如戏曲(特别是本地流行的剧种)、音乐(民族器乐、声乐)、舞蹈等。这些专业的选择直接对应了当时文艺院团和最基层文化单位最急迫的人才需求。戏曲专业可能重点培养龙江剧、评剧等地方剧种的接班人;音乐舞蹈则侧重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提升。
  • 师资队伍来源多元: 早期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几部分构成:一是从省内专业文艺院团抽调的有丰富舞台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艺术家;二是吸纳了一批毕业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三是聘请社会上的知名艺人和民间艺术家来校授课。这种“团带班”与学院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教学与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
  • 教学条件艰苦朴素: 建校初期,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乐器、练功房等都相当简陋。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坚持教学与训练。很多基本功的训练可能就是在简单的平房甚至露天场地进行的。这种艰苦环境也磨砺了早期师生们的意志品质。
  • 强调实践与为人民服务: 学校的教育教学高度重视艺术实践。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经常要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进行慰问演出,一方面将艺术作品送到基层,服务工农兵群众,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增长才干。“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烙印在早期的办学理念中。

这一时期,学校虽然规模不大,条件艰苦,但为黑龙江省的艺术事业输送了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新鲜血液,许多早期的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了省内艺术领域的骨干力量,为学院赢得了初步的社会声誉。

历史沿革与名称变迁背后的发展逻辑

一所学校的发展史,往往在其名称的变迁中得以窥见。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并非从始至终都使用现在的名称,其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轨迹。

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到“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转变,是一个从中等专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跃升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学校主要承担中等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学制多为三年或四年,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一时期,学校夯实了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办学体系日趋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型等方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提升艺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在整合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实现了从中专到高职的“升格”。大约在2002年前后,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正式改建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这一变化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升级。

  • 办学层次提升: 从培养中等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
  • 专业领域拓展: 在保留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开设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播音与主持、影视多媒体技术等,形成了更加综合、现代的专业体系。
  • 教学模式改革: 更加注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名称的变迁,清晰地勾勒出学院从一所服务于计划体制下专业院团的中等艺校,向一所面向市场、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现代艺术高职院校转型的路径。

地域文化特色对学院发展的深刻影响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发展,深深烙上了黑土地域文化的印记。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艺术资源,如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达斡尔族乌钦、东北二人转、龙江剧、北大荒版画、冰雪山水画等。这些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院的办学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独特的优势。

自建校之初,学院就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将地方特色艺术融入教学体系。
例如,在舞蹈专业教学中,会融入东北秧歌等元素;在音乐专业中,重视对东北民歌、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对于龙江剧这一黑龙江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学院更是将其作为重点特色专业加以建设,为这一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

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他们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很多都以反映黑土地风貌、歌颂黑龙江人民奋斗精神为主题。无论是参加全省、全国性的艺术赛事,还是开展社会服务、文化下乡活动,学院都成为展示黑龙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种与地域文化的紧密结合,不仅使学院的教学和创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确立了其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地域文化研究、创作、传播的重要阵地。

新时期学院的定位与未来发展展望

步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前,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即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它既是黑龙江省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也是省内重要的艺术继续教育基地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发挥着辐射引领作用。

面对文化强国战略和黑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学院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 挑战: 如何在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如何应对生源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保持和发扬自身特色?
  • 机遇: 国家和地方对美育、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持续增长;黑龙江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艺术衍生品开发、旅游演艺等带来了广阔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东欧等国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为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可能。

展望未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深耕优势专业,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守护好地域文化的根脉。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探索跨学科融合,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艺术技术技能人才。
于此同时呢,要进一步深化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与产业的联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进程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回望1959年那个起点,历经六十余载的春华秋实,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已经从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其发展历程,是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黑龙江文化事业进步的有力见证。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积累的办学经验、形成的文化特色,都将成为其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宝贵财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68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8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