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民族大学专业开设有哪些,特色在哪(广西民族大学特色专业)

广西民族大学专业开设与特色综合评述广西民族大学作为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民族类高等学府,自建校以来,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紧密围绕“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该校专业设置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专业开设的核心特色在于深度植根于广西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沃土,将民族学类学科作为引领发展的“龙头”,形成了以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盟语言文化、民族医药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显著、声誉卓著的特色专业集群。这些专业不仅在教学与科研中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更积极面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将语言优势、文化研究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基础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坚实平台。广西民族大学专业开设概览与特色剖析广西民族大学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功转型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其专业设置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普遍的学科规律,更深深烙印了其作为民族院校的独特使命与地域优势,形成了传统基础学科与应用新兴学科并举、人文社科与理工医艺协同的专业格局。
一、 全面的学科门类与专业体系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绝大多数门类,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学需求和发展方向。
  • 哲学门类:主要开设哲学等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
  • 经济学门类:涵盖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展教学与研究。
  • 法学门类:法学、知识产权、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是其中的代表,注重法学理论与民族地区法治实践的结合。
  • 教育学门类:开设体育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师资。
  • 文学门类:这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专业数量众多,包括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壮语、瑶语等)、英语、法语以及众多的东盟国家语言(如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等)。
  • 历史学门类:历史学、民族学等专业实力雄厚,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展研究。
  • 理学门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等专业构成了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础。
  • 工学门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 医学门类:中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颇具特色,尤其与民族医药研究紧密结合。
  • 管理学门类:会计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档案学等专业,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管理需求。
  • 艺术学门类: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传承与弘扬民族艺术。
这一庞大的专业体系确保了学校能够提供广泛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核心特色专业集群深度解析广西民族大学的专业特色并非散点分布,而是凝聚成几个相互关联、支撑有力的核心集群,这些集群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集中体现。(一) 民族学类特色专业集群:立足根本,彰显使命这是广西民族大学立校之本和最鲜明的标志。该集群以民族学一级学科为核心辐射开来。

民族学专业本身是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它不仅研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历史,更侧重于对中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应用研究。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深谙民族文化,掌握扎实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之紧密相关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尤为侧重广西主体少数民族——壮族的语言文学,同时涵盖瑶、苗等民族语言。它不仅进行语言的记录、保护与研究(如古壮字的整理研究),还致力于培养兼通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地区的教育及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历史学(尤其少数民族史方向)、社会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也构成了该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为学生理解民族现象、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多维视角和深厚的学术支撑。

(二) 东盟语言与文化专业集群:区位赋能,面向开放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被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形成了全国高校中极少见的、覆盖所有东盟主要成员国语言的东盟语言文化专业集群。

该校开设的东盟非通用语种极为齐全,包括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等。这些专业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形成了“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如“东盟语+国际贸易”、“东盟语+法律”、“东盟语+旅游管理”等,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对象国语言,并精通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该集群的建设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学校依托“东盟学院”等平台,与东盟各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更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外交外事活动中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 民族医药与健康产业专业集群:传承瑰宝,服务康养结合广西丰富的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如壮瑶医药),学校大力发展了民族医药与健康产业相关专业。

中药学专业是这一集群的领头羊,其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对广西道地药材和壮、瑶等民族民间验方、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与现代开发。学生不仅学习传统中药学知识,更深入接触民族医药理论体系。

与之配套的制药工程专业则侧重于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进行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开发,实现从“验方”到“药品”的转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等专业也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除了这些以外呢,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也开辟了健康旅游、养生旅游等方向,与民族医药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健康服务应用的完整专业链,服务于地方康养产业经济的升级。

(四) 交叉融合与新兴应用专业集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学校积极推动传统特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应用型专业方向。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尝试与语言学结合,开展计算语言学研究,或参与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处理、语料库建设等工作。档案学专业侧重于民族历史档案的保护与数字化管理。人工智能专业也探索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中的应用。

在人文社科领域,法学专业注重民族地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调适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深度融入东盟经贸规则研究;艺术类专业则从民族音乐、舞蹈、服饰、建筑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教育特色。这种交叉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专业新的生命力,也使得新兴技术专业拥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三、 特色形成的支撑体系这些特色专业集群的形成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撑体系。

首先是一流的师资和科研平台。学校汇聚了一批在民族学、语言学、民族医药等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并拥有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东盟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高水平平台,为特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次是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除了与东盟国家的紧密合作外,学校还与世界各地众多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海外学习经历,这对于语言类和涉外类专业至关重要。

最后是深厚的文化育人环境。校园内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如“三月三”民俗节、国际文化节等,学生浸润其中,自然而然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隐性教育是特色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西民族大学的专业开设呈现出“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总体特征。其专业特色牢牢扎根于“民族”与“东盟”两大支点,通过持续的传承、创新与交叉融合,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也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成功走出了一条地方民族院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75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5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