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学校

黔西南旅游管理学校:培养旅游行业精英的摇篮

黔西南旅游管理学校作为区域旅游职业教育的核心载体,依托黔西南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构建了以“产教融合、文旅赋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精准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贵州省“旅游产业化”战略,通过“双语教学+非遗技艺+智慧旅游”三位一体模式,年均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超800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其“校企双元育人”机制覆盖全国40余家4A级景区,并与新加坡、泰国等境外旅游机构建立联合培养通道,形成“立足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办学格局。

黔	西南旅游管理学校:培养旅游行业精英的摇篮

地理与资源优势:天然实训场域的深度转化

学校坐落于兴义市万峰林核心区,毗邻马岭河峡谷、二十四道拐等5A级景区,构建了“教室-景区”无缝衔接的教学模式。校内建有民族服饰工坊、智慧旅游模拟中心、VR实景导游实验室等12个特色实训基地,其中布依族蜡染技艺传习所被纳入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季节限定课程”(如春季赏花路线设计、秋季民俗节庆策划),将地域资源转化为动态教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地演练的有机统一。

核心资源教学应用场景年均实训人次
万峰林喀斯特地貌地质公园解说实务600+
布依族村寨集群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开发450+
马岭河峡谷漂流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实训320+

课程体系创新:多维度能力培养模型

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基础能力层-专业核心层-跨界拓展层”三级课程架构。引入“1+X”证书制度,将导游服务、研学旅行管理等5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学。特色课程包括《民族旅游演艺编创》《乡村旅游IP策划》《跨境旅游服务实务》,其中《非遗美食数字化传播》课程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共建内容生产标准。通过“学期项目+跨年课题”制,近三年学生完成《万峰湖生态民宿动线优化》《黔西南红色旅游故事集》等应用型成果127项。

课程类型代表性课程职业认证关联度
文化传承类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工艺美术师(中级)
数字技能类智慧景区大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师(初级)
国际服务类跨境旅游英语口译外语导游资格(英语)

师资建设突破:双师型队伍的进阶路径

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专家库”双轨机制,现有教师中具备“导游大师”“高级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者占比68%。推行“半年授课+半年企业实践”轮岗制,与华侨城集团、中青旅等企业共建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引进非遗传承人12名担任特聘导师,开发《八音坐唱舞台化改编》《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等活态教材。2023年数据显示,教师团队主持省级教研课题5项,获全国旅游职教创新成果奖2项。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代表性成果
企业兼职导师35%开发《景区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库》
非遗技艺导师18%创建《民族节庆数字化档案》
博士学历教师12%发表CSSCI旅游研究论文9篇

就业生态构建:精准化职业发展通道

通过“订单班+创业孵化”双轮驱动,与开元酒店集团、途牛旅游网等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班级14个。设立“乡村旅游经理人”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项目定向输送人才。2022届毕业生中,42%进入五星级酒店管理岗,28%任职景区运营主管,另有15%自主创建民宿品牌。学校创业指导中心提供“商业计划书优化-供应链对接-品牌VI设计”全链条支持,近三年孵化文旅类创业项目37个,带动就业岗位200余个。

在“十四五”文旅融合深化背景下,黔西南旅游管理学校正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能赛对标行业标准”等策略持续升级。其“民族性+数字性”双核驱动模式,不仅为区域旅游经济输送技术骨干,更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人才桥梁,彰显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lvyou/149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