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宁县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技术立校、技能强人”为办学理念,紧密围绕长宁县及周边地区产业需求,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旅游服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逐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为地方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通过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适配性
长宁县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地处川南经济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交汇地带。学院坐标北纬28.3°、东经104.8°,距离宜宾市区40公里,毗邻蜀南竹海风景区及多个工业园区。
区域特征 | 对应专业群 |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 | 12家(如五粮液集团农业分公司) |
装备制造产业园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15家(含四川长江工业园企业) |
文旅产业集聚区 | 旅游管理、文化创意 | 8家(蜀南竹海文旅集团等) |
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建立“产业需求导向-专业群迭代”联动机制,近五年停招3个低就业率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等5个新兴专业。2023年招生专业达28个,覆盖二产占比64%、三产占比36%,与县域产业结构匹配度达89%。
专业类别 | 2020年招生数 | 2023年招生数 | 增幅 |
---|---|---|---|
信息技术类 | 120 | 240 | 100% |
装备制造类 | 180 | 210 | 16.7% |
现代服务类 | 150 | 180 | 20% |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优化
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学院实现专业课教师中“双师”比例从2019年的58%提升至2023年的79%。引进企业技术骨干23人,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8个,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
师资类型 | 2020年人数 | 2023年人数 | 企业实践时长(月/年) |
---|---|---|---|
教授级高工 | 12 | 25 | 4.2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68 | 6.5 |
博士学历教师 | 8 | 19 | 3.8 |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学院建成“厂中校”实训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训室12间,设备总值达1.2亿元。与京东方共建的光电技术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年承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达300万元。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12台、五轴加工中心6套
- 现代农业实训园:含智能温室大棚8000㎡、农产品检测中心
- 文旅虚拟仿真中心:VR导游实训系统覆盖全县4A级景区
五、就业质量多维提升路径
实施“岗位认知-技能强化-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2023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78%,本地就业留存率65%。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年薪超8万元岗位占比提升至34%。
就业方向 | 2023届人数 | 起薪水平(元/月) | 晋升率(三年) |
---|---|---|---|
制造业技术岗 | 620 | 5500-7000 | 82% |
服务业管理岗 | 380 | 4500-6000 | 75% |
自主创业 | 120 | 8000-15000 | 68% |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近三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1.2万人次,为县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7项。牵头成立“竹海文旅职教联盟”,开发非遗技艺课程包12个,助力蜀南竹雕技艺传承。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3000人次,覆盖全县92%行政村
- 企业技术服务:完成生产线改造方案16项,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 社区教育项目:开设老年智能技术课、家庭园艺课等特色课程
七、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
建成智慧校园平台,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库28个,其中省级精品在线课程5门。疫情期间实现“云端实训”覆盖率达90%,学生数字化素养测评优良率从54%提升至79%。
教学平台 | 资源总量 | 年访问量(万次) | 校企共建比例 |
---|---|---|---|
智能制造MOOC平台 | 1200+课程 | 85 | 65% |
农业技术微课矩阵 | 800+视频 | 62 | 58% |
旅游虚拟仿真系统 | 450+场景 | 58 | 72% |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实践
与泰国清迈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文+职业技能”合作项目,输出茶艺、竹编等课程标准6套。招收老挝留学生32名,组建“一带一路”订单班,为海外中资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 国际认证课程:开发国际焊工、酒店管理等X证书课程
-
长宁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已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的办学格局。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速度、国际化资源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一步突破,以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