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简介(成体附校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简介(成体附校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作为西南地区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依托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科资源与教学体系,构建了“训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形成涵盖基础教育、专业训练、职业发展的贯通式培养路径。截至2023年,学校累计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超过1200人,其中国际级健将47人,国家级健将289人,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斩获金牌逾600枚。其“体教结合”的实践成果不仅体现在竞技成绩上,更通过“运动训练+文化教育”双轨制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毕业生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形成了“进得来、留得住、出得优”的良性循环。

成	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简介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1987-2002),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学定位聚焦“三个服务”——服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服务体育产业需求、服务青少年体质提升,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一体化学制体系。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规模
1987-2002四川省体育运动学校成立,初期开设田径、武术等6个专业在校生300人
2003-2010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新增足球、篮球等项目在校生800人
2011-至今获批“国家体育总局竞训基地”,增设冰雪运动专业在校生1500人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设置12个运动训练专业,覆盖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的85%以上。课程体系采用“3+3+2”模块:前3年强化基础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中间3年进行专项强化与职业规划,最后2年对接高等教育或职业转型。文化课执行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训练课实行“全天分段训练制”。

专业类别代表项目年训练量文化课占比
传统优势项目田径、体操、武术320天/年30%
新兴战略项目冰雪、攀岩、冲浪280天/年25%
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300天/年35%

三、师资队伍与教练团队

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占比18%,副高级占比35%。教练团队由退役国家队运动员、国际级裁判员组成,持有国家级教练资质证书者达73%。实行“双导师制”,每名运动员配备专项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师生比控制在1:6以内。

人员类别数量资质水平师生比
文化课教师98人硕士以上学历67%1:12
专职教练65人国家级教练28人1:8
康复团队24人运动医学硕士15人-

四、训练设施与科研保障

占地面积260亩,拥有国内领先的“四中心一基地”:体能训练中心(配备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运动医学中心(含核磁共振检测室)、智能训练中心(安装动作捕捉系统)、营养膳食中心(国家级运动员餐厅)。科研团队近三年完成省部级课题17项,开发训练辅助APP3款。

五、竞赛成绩与人才输出

近十年输送运动员获奥运会奖牌9枚、亚运会金牌23枚、全运会金牌85枚。2023年数据显示,在校运动员年均参赛次数达4.2次,获奖率71%。毕业生除进入省队外,38%选择升学,其中21%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等“双一流”院校。

年份省级比赛金牌全国比赛金牌国际赛事奖牌
2020127枚45枚18枚
2021143枚52枚24枚
2022159枚61枚31枚
2023167枚68枚37枚

六、文化教育与升学通道

文化课开设普高全部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对顶尖运动员采用“送教上门”模式,对普通学生实行“小班化”教学。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81%,其中体育单招录取率93%,艺术类考生本科过线率76%。与成都体育学院联合开展“2+2”贯通培养项目。

七、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年均承办省级以上赛事23场,开展“冠军进校园”活动覆盖青少年12万人次。与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西班牙皇家足协建立合作,每年选派30名学员赴欧洲集训。开发“川派体育”特色课程包,向偏远地区学校输出教练资源。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场地设施智能化改造资金缺口、新兴项目教练储备不足、文化教育质量提升压力。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计划投资2.3亿元建设智慧体育训练馆,增设电子竞技、马术等专业,推动“人工智能+训练”新模式,目标到2025年建成“西部领先、国际知名”的体育人才培养高地。

通过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成都体育学院附属运动学校正逐步实现从“单一竞技训练”向“全面发展育人”的转型升级。其“科学训练+文化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为竞技体育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更通过构建多元化出口通道,让运动员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冰雪运动、电子竞技等新兴项目的布局,学校正积极回应体育产业变革需求,探索“体育+科技+教育”的创新路径。未来,如何在保持竞技优势的同时提升文化教育品质,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时保证培养质量,将成为检验该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命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