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银波作为珙县孝儿职业中学的核心推动者,其教育实践与管理创新深刻影响了学校发展轨迹。他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理念,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将区域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深度结合。在任期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从68%提升至92%,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增长3倍,形成“订单班+实训基地”的特色模式。其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精准对接川南农业产业化需求,相关成果被纳入省级职业教育改革案例。何银波注重师资梯队建设,通过“名师工作室”和“企业轮岗计划”,使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12%提高至35%。同时,他推动数字化校园转型,建成覆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县域共享。这些举措使孝儿职中从区域普通职校跃升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缩影。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履历
何银波(1976年生)为土生土长的珙县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具有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年通过公招考试进入孝儿职中,历任农机维修实训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2015年出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其职业生涯呈现“专业技术—教学管理—全面领导”的进阶路径,形成“理论+实践+管理”复合型能力结构。
时间阶段 | 职务 | 核心工作 | 取得成效 |
---|---|---|---|
2002-2008年 | 农机维修实训主任 | 创建省级重点实训室 | 设备价值突破500万元 |
2008-2015年 | 教务处长/副校长 | 推行学分制改革 | 课程达标率提升40% |
2015年至今 | 校长/党支部书记 | 实施产教融合战略 | 校企合作单位达27家 |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何银波主导构建“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基础技能(1学期)—专项技术(2学期)—综合应用(顶岗实习)。引入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开发《农机操作标准手册》《电商直播实务》等12本校本教材。通过“技能包”教学模式,将复杂工序分解为可量化考核单元,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从72%提升至89%。
创新维度 | 传统模式 | 改革措施 | 提升效果 |
---|---|---|---|
课程结构 | 学科分段式教学 | 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 | 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
评价方式 | 理论考试为主 | 过程性考核(40%)+实操(60%) | 企业满意度提升28% |
师资配置 | 单一学科教师 | 校企双导师制 | 兼职教师占比达35% |
三、产教融合生态构建
何银波建立“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协作机制,与五粮液集团共建酿酒技术实训中心,与京东合作设立西南首个县级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创新“季节工+顶岗实习”模式,每年输送500名学生参与春笋、早茶等季节性产业用工,实现“学习创收”双向目标。牵头成立珙县职教联盟,整合6所职业院校资源,开发共享型实训课程包。
合作类型 | 代表企业 | 合作内容 | 年度效益 |
---|---|---|---|
订单培养 | 川南机械厂 | 数控技术定制班 | 年输送120人 |
实训基地 | 蜀南竹海景区 | 旅游服务实训 | 接待游客2.3万人次 |
技术研发 | 宜宾农科院 | 早茶种植优化项目 | 增产15% |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青蓝工程”与“双师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完成2个月企业实践。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展教师学历提升项目,累计培养硕士23人。建立“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三维考核体系,将企业技术服务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促使教师获得专利授权17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80万元。
五、学生发展质量提升
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升学就业”发展通道,近五年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43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赛项实现川南地区金牌零突破。设立创业孵化基金,支持“珙县玉雕”“孝儿腊肉”等学生创业项目,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开辟“单招+对口高考”双通道,本科升学率从8%提升至21%,就业学生平均起薪增长至4500元/月。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何银波推动学校成为县级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开发《竹林养护》《无人机植保》等特色课程。承接珙县工业园区“技能提升工程”,为12家企业定制设备操作培训方案。疫情期间开通“云课堂+现场指导”服务,助力47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七、数字化校园转型
主持建设智慧校园系统,集成教务管理、实训预约、学业预警等功能模块。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涵盖农机操作、电商运营等8个专业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实现精准教学干预。建成县域职教资源共享平台,上传课程资源2.3TB,年访问量突破10万次。
八、办学效益综合评估
学校固定资产从2015年的3800万元增至2.1亿元,场地面积扩展2.3倍。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带动区域职教格局变化,吸引周边区县1200余名学生跨区就读。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办学模式,相关经验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专题报道。
何银波的教育实践表明,县域职教发展需立足产业需求构建生态化办学体系。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底层逻辑,以及“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的协同推进策略,为西部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深度、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