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苟婷(平昌通用职校苟婷)

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苟婷(平昌通用职校苟婷)

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苟婷作为该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者,以其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和产教融合模式引发广泛关注。她主导开发的“模块化+项目制”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深度结合,近三年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超1200人,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2%。其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动态培养机制”通过企业轮岗、技术攻关等方式,使教师团队高级工证书持有率从35%提升至82%,形成显著的师资优势。在校企合作领域,苟婷牵头建立的“订单班+产业学院”模式已与7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建实训基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其主导的“乡村振兴技能帮扶计划”覆盖周边12个乡镇,开展专项培训47场,受益群众超3000人次,形成“教育-就业-产业”良性循环。

平	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苟婷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轨迹

苟婷自2015年入职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以来,历经机械工程、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三个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形成跨学科整合能力。其职业发展关键节点如下:

年份职务变动核心成果
2015-2018机械工程专业教师开发《数控加工实战》校本教材
2019-2021电子商务教研组长创建直播电商实训中心
2022至今产教融合办公室主任落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项目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苟婷构建的“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教学阶段培养重点企业参与度
基础认知(第1-2学期)行业标准普及企业讲师月度讲座
技能成型(第3-4学期)项目实战训练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库
综合应用(第5学期)岗位模拟实训企业导师全程指导

该体系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15天,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配套开发的《岗位能力矩阵手册》被纳入四川省中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三、校企合作模式突破

通过对比三种合作模式的实施效果,凸显苟婷主导模式的优越性:

合作类型企业投入(万元)学生留任率专利产出
顶岗实习50-8032%0项
订单培养120-15067%3项
产业学院300+89%12项

其设计的“技术入股型”产业学院模式,促成学校持有某智能设备企业5%股权,实现年分红收益超50万元,反哺教学设备更新。

四、技能竞赛与成果转化

近五年指导学生参赛数据揭示教学成效:

年份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专利授权
2019二等奖2项/1项实用新型
2020一等奖1项铜奖1项2项发明
2021三等奖3项银奖2项5项软著
2022特等奖1项金奖1项7项外观专利
2023一等奖2项铜奖3项9项发明专利

特别在2023年“智能制造”赛项中,其指导团队凭借“自适应夹具系统”斩获专利授权速度纪录,从设计到授权仅用11个月。

五、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的“三维能力提升计划”显著改变教师结构:

培养维度2019年基数2023年数据增幅
企业实践时长(年/人)0.53.2540%
横向课题参与率15%82%447%
高级职称占比28%65%132%

首创的“企业技术难题积分制”将教师攻克生产问题转化为继续教育学时,累计解决生产线技术瓶颈47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00万元。

六、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通过三阶段推进实现服务升级:

发展阶段服务对象年培训量经济带动(万元)
基础培训(2015-2018)农村转移劳动力800人次300
定向培养(2019-2021)退伍军人/库区移民1200人次850
产业赋能(2022至今)小微企业主600人次1500

开发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培训课程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耕耘者”计划示范项目,带动巴中地区建成数字化农场23个。

七、信息化教学改革

构建的“云-端”教学系统实现三大突破:

应用场景传统模式智慧教学系统效能提升
课前准备2小时/课30分钟/课75%时间节约
过程评估单元测试实时数据看板反馈及时性提升90%
资源调用本地存储云端共享库素材复用率提高6倍

该系统在2023年获得国家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奖,配套开发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教程》被收录至国家开放大学数字资源平台。

八、可持续发展规划

苟婷提出的“五维进阶”战略描绘发展蓝图:

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中文+技能”项目建立区域培训总部全域AI教育场景完成数字孪生校园建设
维度2023现状2025目标实施路径
专业集群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标杆专业引入华为ICT学院
科研转化年均8项专利年均20项专利
国际交流2所友好学校5所海外分校
社会培训年3000人次年10000人次
智慧校园5G试点覆盖

该规划已纳入《巴中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预计带动区域教育投资增长3.2亿元。

通过对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苟婷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可见,其构建的“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具有显著示范效应。从微观的课程重构到宏观的产教融合,从师资培养机制到智慧教育生态,形成了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改革样本。特别是在破解“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上,通过股权绑定、技术分成等制度创新,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啮合。未来需重点关注其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学模式迭代升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