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市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技师学院,隶属于省水利厅主管,立足广元、面向全省培养水利水电类高技能人才。学院依托广元市“川北门户”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水利为特、工科为主、多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作为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与蜀道集团、华西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为西南地区水利水电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水利部第五工程局技工学校,2012年升格为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2020年整体迁建至广元市利州区盘龙机场片区。现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规模1.2万人。
时间节点 | 发展里程碑 |
---|---|
1978-2000年 | 隶属水利部,开展水电施工技能培训 |
2012年 | 获批省级技师学院,开设大专层次教育 |
2020年 | 新校区投用,形成"前校后厂"产教融合模式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水利+智能建造”“水利+新能源”专业集群,开设18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5个专业获评省级重点专业,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职业证书 |
---|---|---|---|
水利水电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 水工建筑物、施工机械操作 | 二级建造师(水利) |
智能建造类 | 建筑信息模型(BIM) | Revit建模、装配式建筑施工 | BIM工程师 |
电力工程类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继电保护 | 电工高级技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3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技术骨干驻校”计划,形成“理论教学+项目实战”的教学团队结构。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级高工 | 12 | 3.26% | 主持省级水利科研项目5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68 | 18.48% | 参与编写行业标准3部 |
青年骨干教师 | 156 | 42.4% | 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
四、实训基地建设
投入2.3亿元建成集“教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实训中心,包含水利枢纽虚拟仿真平台、智能配电实训场等12个专项实训场所。与中铁八局共建“海外工程人才培训基地”,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训场:配备全息投影沙盘、数字孪生系统
- 电力系统实训中心:模拟变电站、智能微电网实训平台
- BIM技术应用中心:配置虚拟现实建模工作站、无人机测绘设备
五、产教融合实践
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与蜀道集团、中国电建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近五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200余人,企业订单班覆盖率达65%,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培养闭环。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培养规模 | 就业去向 |
---|---|---|---|
现代学徒制 | 华西集团 | 240人/年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 |
订单培养 | 国网广元供电公司 | 180人/年 | 电力运维技术岗位 |
产业学院 | 东方电气集团 | 150人/年 | 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 |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承担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6项,技术服务到款额年均增长15%。组建“秦巴山区水利灾害防治”科研团队,为地方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完成嘉陵江流域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
- 开发智能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 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
七、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支持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深造。2023届毕业生升学率达18.7%,参军入伍率12.3%,高质量就业单位涵盖央企、省属国企及大型民企。
发展渠道 | 比例 | 典型单位 |
---|---|---|
专升本升学 | 18.7% | 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
直接就业 | 72.4% | 中国交建、川投能源 |
参军入伍 | 12.3% | 武警水电部队 |
八、国际化办学探索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水利技术国际培训。与老挝国家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澜沧江—湄公河水电人才培训中心”,输出水电施工、设备维护等标准课程包,累计培养东南亚国家留学生47人。
- 开发英文版《小型水电站运维管理》教材
- 承接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3期
- 与柬埔寨工业矿产能源部签订合作协议
广元市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训体系建设,已发展成为西部水利水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