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作为西南地区水利水电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区域产业需求与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了以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为核心,覆盖电力电网、智能制造、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特色化课程集群。学院依托中国电建集团等龙头企业资源,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兼顾理论系统性与实践操作性,突出“水电全产业链”技能培养导向。通过“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的三级课程架构,学生可系统掌握水工建筑、电力设备运维、智能测绘等核心技能,同时适配“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贯通培养。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学院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设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三层递进结构。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涵盖水工建筑物施工、水电站机电设备检修等核心课程;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聚焦电网调度、变电站运维等技术方向;建筑工程专业则强化BIM建模、装配式建筑施工等新兴技术应用。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践占比 | 职业资格证书 |
---|---|---|---|
水利水电工程 | 水工结构设计与施工、水电站运行与维护 | 60% | 水利工程施工员、水电站值班员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55% | 高压电工证、电力电气工程师 |
建筑工程 | 建筑CAD、工程测量技术 | 50% | BIM建模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 |
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构建“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 基础实训(钳工、电工技能)
- 专项实训(水轮机检修、电网仿真)
- 综合实训(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 顶岗实习(企业真实项目)
实训类型 | 设备价值 | 年实训人次 | 典型项目 |
---|---|---|---|
水电站仿真 | 800万元 | 600+ | 水轮机故障诊断虚拟实训 |
智能测绘 | 300万元 | 450+ | 无人机河道地形测绘 |
电气装配 | 200万元 | 500+ | 变电站二次回路接线实训 |
三、特色课程模块
针对西南地区水电行业特点,开发系列特色课程:
- 《高原水电站施工技术》适配川藏铁路配套能源建设需求
- 《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对接长江上游多级开发场景
- 《水电站生态修复》响应绿色能源发展要求
四、师资队伍结构
学院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通过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教师下现场实践锻炼等方式,形成“理论教学+技术攻关+技能传承”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经历年限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级高工 | 12人 | 平均15年 | 主持金沙江流域水电站技改项目 |
企业兼职导师 | 25人 | - | 参与白鹤滩水电站施工方案设计 |
青年骨干教师 | 40人 | 3-5年 | 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 |
五、课程与证书融合
深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将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例如:
- 《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嵌入高压电工证考核内容
- 《工程测量》课程对接测绘无人机操作认证标准
- 《水工建筑物养护》课程涵盖水利工程管养工技能要求
六、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开发水电站虚拟仿真系统、BIM协同管理平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水轮机调速系统实训》虚拟仿真项目获全国电力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复杂设备拆装流程的沉浸式教学。
七、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与国电大渡河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等企业共建订单班课程体系。例如:
- 《梯级电站集控中心运维》由企业工程师主导开发
- 《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技术》基于实际技改案例编写教材
- 《国际工程管理实务》引入“一带一路”项目经验
八、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水利科技创新实务》《新能源项目孵化》等课程,建立“创客空间+孵化器”双创平台。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7项,典型成果包括微型水力发电装置、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专利产品,实现“课程项目—竞赛作品—创业成果”转化链条。
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通过构建“产业契合、能力递进、证书融通”的课程体系,形成显著的“水电工匠”培养特色。其课程设置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又精准对接西南地区水电产业链需求,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智能水电、国际工程等新兴领域课程开发,持续优化“技术技能+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