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江五冶高级技工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技工院校,隶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央企背景构建了产教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学校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核心,开设智能制造、建筑工程、现代服务等六大专业群,其中焊接加工、建筑施工等专业与五冶集团产业链深度衔接。校园占地150亩,实训设备价值超8000万元,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近年来,学校通过“校中企、企中校”模式实现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生态,成为西南地区技工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的标杆院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65年组建的五冶技工学校,2020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历经三次校区扩建形成现有规模。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冶的直属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聚焦“三个对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链需求,人才培养对接岗位标准,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资格认证。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层级 |
---|---|---|
1965 | 五冶技工学校成立 | 中级技工 |
2018 | 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保留 |
2020 | 晋升高级技工学校 | 高级技工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4+X”专业集群,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现代服务四大核心专业群,配套开发企业定制课程。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基础技能训练(1学期)→专项技术提升(2学期)→综合项目实战(3-4学期)。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职业资格证书 | 对口岗位 |
---|---|---|---|
智能制造 | 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 | 数控车工/铣工三级 | CNC操作员、设备维护工程师 |
建筑工程 | 建筑施工、工程测量 | 测量员二级/施工员 | 项目技术员、BIM建模师 |
现代服务 | 幼儿教育、电子商务 | 保育员中级/网店运营推广 | 幼儿园配班教师、电商客服主管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采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2个月企业实践。现有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占比35%,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40%。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培育省级技能大师3人。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时长 |
---|---|---|---|
理论教师 | 85 | 51% | 年均45天 |
实训指导教师 | 62 | 37% | 年均60天 |
企业兼职教师 | 48 | 28% | 项目制驻校 |
四、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按照“生产型实训基地”标准建设,实训室分为基础技能区、模拟生产区、创新研发区。其中焊接实训中心引入五冶集团真实生产线,可承接对外加工业务。近三年累计投入56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形成“教室-实训-生产”三位一体空间。
五、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四共”育人机制:共订培养方案(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投资)、共组教学团队(双导师制)、共评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与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职”培养模式。
六、学生发展质量监控
建立“三全”评价体系:全过程跟踪(从入学测试到岗位表现)、全方位评估(技能+素养+创新能力)、全员参与(教师/企业/家长)。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3个月,较传统模式提速50%。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开展专项培训,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承接五冶集团海外项目人员选拔任务,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焊接、装配式建筑等国际认证课程。与德国TÜV机构合作建立西南地区首个技工类国际认证中心。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技术迭代;二是“双师型”教师引进存在体制障碍;三是跨省招生比例偏低制约品牌辐射。建议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经过六十年发展,温江五冶高级技工学校成功走出“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其“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经验为技工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在产业链嵌入式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等方面形成可复制模式。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学校需在国际化认证、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持续巩固其在西南地区技工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