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作为西南地区交通运输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以“立足交通、服务产业、深耕技能”为办学宗旨,构建了涵盖汽车维修、智能网联、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特色专业体系。学校依托绵阳科技城区位优势,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高端制造业就业占比超60%。通过“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双轮驱动,学校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奖项47项,孵化学生创新项目12个,形成“以赛促学、以创带教”的良性循环。在实训资源配置方面,学校建成国家级汽车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基地等平台,设备总值突破1.2亿元,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撑。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立的绵阳交通技工班,2003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19年被纳入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当前办学定位聚焦“三个转变”:从单一交通技能培训向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转变,从传统燃油汽车维修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转型,从区域性技工教育向成渝双城经济圈服务辐射升级。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78-2002 | 交通技工班→省部级重点技校 | 在校生800人,开设3个专业 |
2003-2015 | 升格高级技校→国家中职示范校 | 在校生突破3000人,新增5个专业 |
2016-至今 | 入选“双师型”基地→建设智能网联实训中心 | 在校生4500人,开展国际认证培训 |
二、专业集群建设
学校构建“汽车+智能+服务”专业矩阵,形成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为核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为两翼的专业布局。其中,新能源汽车专业引入德国AHK认证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包;轨道交通专业与成都铁路局共建订单班,实现“教室-站台”场景化教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占比 | 就业方向 |
---|---|---|---|
新能源汽车 | 高压电控技术、电池管理系统、智能诊断 | 65% | 比亚迪、宁德时代 |
智能网联 | 车载传感器、V2X通信、自动驾驶算法 | 70% | 华为车BU、百度Apollo |
轨道交通 | 信号系统、车辆检修、客运组织 | 60% | 成都地铁、中车集团 |
三、师资队伍结构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现有教师中,具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占比42%,硕士以上学历达38%,聘请企业技术总监级兼职教师26人。通过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理论教学+项目攻关+技术转化”的协同机制。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双师比例 | 企业实践时长 |
---|---|---|---|
高级职称35% | 硕士及以上38% | 92% | 年均4.2个月 |
中级职称48% | 本科57% | 8% | 年均3.5个月 |
初级职称17% | 专科5% | / | / |
四、产教融合实践
与京东方、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开发《智能车间运维》《新能源汽车售后管理》等定制化课程。推行“1.5+1.5”分段培养模式,即一年半在校学习、一年半企业轮岗,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近三年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2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800万元。
五、技能竞赛体系
建立“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竞赛梯队,实行“导师制”专项培养。近五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赛项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十强。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将大赛标准融入6门核心课程考核体系。
六、社会服务能力
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技能回炉”培训,年均培训量达3000人次。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合作实施“雨露计划”,帮助2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掌握汽修技能。开发线上培训资源库,疫情期间为行业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服务120余次。
七、国际化办学探索
引进德国IHK汽车机电一体化认证标准,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包。与泰国清迈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中泰交通技术学院”,输出新能源汽车维修标准课程。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42人,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定制化培养。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迭代加速、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挑战,学校提出三大应对策略:一是建设跨学科技术研发中心,聚焦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二是推进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建设,实现人才双向流动;三是开发微证书认证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绵阳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体制壁垒,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能在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