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汉达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立足川东北、辐射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以“产教融合、技术立校”为核心理念,依托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办学以来,累计为区域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80%以上留在四川省内就业。学院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与京东方、比亚迪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形成“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一体化培养体系。在2023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奖数量位列同类院校前茅,尤其在智能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等赛项表现突出。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宣汉职业技术学校,2020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作为达州市重点建设的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其定位聚焦“三个对接”: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对接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目前开设专业28个,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形成“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格局。
核心指标 | 数据表现 |
---|---|
建校时间 | 2014年(高职始于2020年) |
占地面积 | 860亩(含实训基地320亩) |
校企合作单位 | 142家(含世界500强企业9家) |
省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产业链-岗位群-课程链”三维对接机制,重点建设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拓展”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发活页式教材17套,其中《工业机器人编程实务》被多校采纳。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校企合作项目 | 毕业生薪资 |
---|---|---|---|
智能制造 | 智能控制技术 | 海尔智家订单班 | 6500-8500元/月 |
信息技术 | 大数据技术 | 华为ICT学院 | 7000-9500元/月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 | 京东校园实训中心 | 5500-7500元/月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计划,通过企业高管驻校、教师企业顶岗实现双向流动。现有专任教师4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89%。引进行业领军人才12人,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16个。2023年师生比达1:16,优于全省高职平均水平。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典型项目 |
---|---|---|---|
正高级职称 | 108 | 25.4% | 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 |
企业兼职教师 | 215 | 32.7% | 技术经理进课堂计划 |
博士学历 | 43 | 10.1% | 智能制造创新团队 |
四、教学设施配置
累计投入5.8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成智能制造工厂、工业互联网中心等8大实训平台。设备总资产值达2.3亿元,单台价值百万以上设备27台。与中国移动合作搭建5G+工业互联网实训网络,实现“车间-教室”场景无缝切换。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四阶递进”培养路径:1阶认知实习(企业参观)、2阶跟岗实训(简单工序)、3阶轮岗实习(多岗位轮换)、4阶顶岗就业(独立操作)。与达州经开区共建“园校联动”示范区,引企入校设立“厂中校”9个,提供真实生产项目教学。
六、学生管理与服务
推行“三全育人”改革,建立“成长导师+技能导师”双导制。开发职业素养数字画像系统,覆盖10大维度32项指标。设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年均孵化项目30余个,2023年获省级以上双创奖项7项。
七、就业质量分析
近三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1%,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集中度超60%。通过“就业质量追踪系统”显示,工作三年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7%,高于全省高职均值9个百分点。本地就业学生中,42%进入规上工业企业。
八、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万源市、开江县等偏远地区定制“移动实训课堂”。承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3项,其中为达州钢铁集团开发的智能质检系统提升效率40%。牵头成立秦巴山区职教联盟,辐射成员单位37所。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的缩影,宣汉达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区域联动,探索出一条地方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其“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布局、“双师双轨”的培养模式,以及“数字赋能+实体支撑”的教学改革,为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需在国际化合作、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突破,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