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州职业学院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天府之源”汶川县水磨镇,依托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位优势,形成“产教融合、文旅赋能”的办学特色。学院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聚焦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构建“双语+技能”人才培养体系,70%以上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2%,成为川西北高原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38年创建的四川省立威州农职校,历经三次迁址、两次升格,2019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为全日制高职院校。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高校”“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单位,承担着传承藏羌民族文化、培育高原技术技能人才的双重使命。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性质 |
---|---|---|
1938-1978 | 威州农职校(农业中专) | 省部级重点中专 |
1979-2018 | 阿坝州农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 | 中等职业教育 |
2019-至今 | 阿坝州职业学院(高职) | 公办高职院校 |
二、专业布局与特色专业
学院设生态文化旅游、农牧经济、机电工程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覆盖高原特色产业需求。其中,旅游管理(藏羌文化方向)、中草药栽培技术、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入选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形成“文旅+生态+民族工艺”的专业集群。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特色方向 | 校企合作单位 |
---|---|---|---|
文旅产业 | 旅游管理 | 藏羌文化解说、民宿运营 | 九寨沟旅游集团 |
生态农业 | 中草药栽培 | 高原药材种植、炮制技术 | 四川新荷花药业 |
民族工艺 | 藏族唐卡 | 非遗传承、数字文创 | 壤巴拉文化产业园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21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通过“天府名师引进计划”柔性引进行业专家23人,组建“羌绣大师工作室”“高原畜牧创新团队”等教学团队。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正高级职称 | 41 | 18.9% | 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58 | 26.7% | 开发校企共建课程42门 |
非遗传承人 | 17 | 7.8% | 建立传统技艺数据库 |
四、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1+X”证书制度,构建“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民族技艺”三维课程体系。与九寨沟风景区、川西牧场等企业共建“工学交替”培养机制,实施“汉语+藏语/羌语”双语教学,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4%。
- 实施“现代学徒制”专业覆盖率达60%
- 开发民族特色校本教材28部
- 建立“高原农牧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其中《高海拔地区牦牛疫病防控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1份,助力脱贫攻坚期间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2万人次。
科研平台 | 研究方向 | 成果转化案例 |
---|---|---|
高原作物研究所 | 道地中药材培育 | 推广“川贝母林下种植”技术 |
藏羌文化数字中心 | 非遗数字化保护 | 开发“云上羌绣”VR展厅 |
生态畜牧实验室 | 牦牛品种改良 | 协助制定地方养殖标准 |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大学共建“藏羌织绣研究中心”,选派唐卡专业学生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研习佛教美术。加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接收老挝、缅甸留学生32名,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 举办国际唐卡艺术双年展(2021-至今)
- 开发《藏羌民族音乐》英文课程
- 与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开展师资互派
七、校园文化建设
将锅庄舞、羌笛演奏纳入公共必修课,校园建筑融合碉楼、羌寨元素。每年举办“雪山文化节”,展示藏纸制作、酥油花雕刻等传统技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文化品牌 | 活动形式 | 育人成效 |
---|---|---|
非遗进校园 | 羌绣工作坊、藏戏社团 | 学生获省级工艺大赛金奖9项 |
红色文化育人 | 重走长征路实践教学 | 建设思政教育基地4个 |
生态文化传播 | “熊猫卫士”志愿行动 | 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 |
八、就业质量与校友网络
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6.3%,专业对口率82%,主要就业于川滇藏交界区。涌现出“高原民宿创业先锋”扎西卓玛、“羌族医药传承人”余晓芳等典型人物,校友创办企业吸纳本地就业超500人。
- 建立校友企业联盟(含成员单位87家)
- 设立“校友导师制”覆盖新生班级100%
- 年度校友捐赠额度突破300万元
作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阿坝州职业学院通过“根植高原、服务多元”的办学实践,有效破解了高寒偏远地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难题。其“文化传承+现代职教”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藏羌彝经济走廊建设注入动能,更探索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更好履行“高原工匠摇篮”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