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绵竹市职业学校是一所扎根于灾后重建示范区、依托产业需求成长起来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绵竹市职业教育的核心阵地,该校以“产教融合、德技并修”为办学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超3000人,教职工2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形成“校内实训+企业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班”培养机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绵竹市职业学校始建于1984年,2009年迁建至现址,占地总面积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校园布局融合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大功能模块,配备机械加工、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20个专业实训室。
指标 | 数据 |
---|---|
建校时间 | 1984年 |
校区面积 | 120亩(约8万平方米) |
校舍面积 | 5.8万平方米 |
实训设备总值 | 3200万元 |
藏书量 | 8.5万册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紧密对接绵竹“5+5”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文旅服务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食品生物工艺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技能证书通过率 |
---|---|---|---|
装备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 | 东方电气、剑南春机械 | 92% |
食品加工 | 食品生物工艺、酿酒技术 | 剑南春集团、海底捞蜀海 | 89% |
现代服务 | 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 | 绵竹文旅局、京东西南仓 | 85%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名师工作室”“企业技术骨干驻校”计划,构建了“理论+实践”复合型师资团队。2023年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中具备企业实践经历者占比达71%。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备注 |
---|---|---|---|
专任教师 | 168 | 82% | 含高级讲师45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17% | 来自12家合作企业 |
双师型教师 | 112 | 65% | 持有职业技能证书 |
四、教学资源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成“厂中校”实训基地3个、“校中厂”生产性实训中心2个,与京东、海底捞等企业共建数字化实训室。2023年实训设备更新投入超800万元。
类型 | 数量 | 面积 | 设备价值 |
---|---|---|---|
校内实训基地 | 20个 | 4500㎡ | 2600万元 |
校外实训点 | 15个 | − | − |
虚拟仿真中心 | 3个 | 800㎡ | 300万元 |
五、就业与升学质量对比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67%,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1%。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从2020年的78%提升至2023年的89%。
年份 | 就业率 | 本地就业占比 | 对口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1 | 98.2% | 65% | 78% | 83% |
2022 | 98.5% | 66% | 80% | 86% |
2023 | 98.7% | 67% | 81% | 89% |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学校探索“双向赋能”合作机制,与32家企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形成“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技师驻校”等多元化模式。其中,与剑南春集团共建的“酿酒技术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
合作类型 | 企业数量 | 覆盖专业 | 年输送人数 |
---|---|---|---|
订单培养 | 15家 | 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 320人/年 |
顶岗实习 | 28家 | 全专业 | 850人次/年 |
技术研发 | 8家 | 智能制造、电子商务 | − |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奖助勤贷”四位一体资助体系,设立企业奖学金覆盖率达30%。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人均参与社团活动2.3项,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奖项5项。
项目 | 金额(万元) | 覆盖人数 | 技能竞赛获奖 |
---|---|---|---|
国家助学金 | 450 | 1200人 | − |
企业奖学金 | 80 | 360人 | − |
技能大赛奖金 | 15 | 45人 | 省级5项/年 |
八、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为本地企业定制培训项目30余个。牵头组建绵竹职教联盟,带动12所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服务类型 | 年度数据 | 受益群体 |
---|---|---|
社会培训 | 5320人次 | 企业职工、农民工 |
技术咨询 | 28项 | 中小企业 |
社区教育 | 15场次 | 城乡居民 |
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可见,四川省绵竹市职业学校已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的办学格局。其“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难题,但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绵竹建设“工业强市”提供更精准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