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前身溯源可追溯至两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等卫生学校——四川省卫生学校与四川省中医药学校。两校分别承载着现代医学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基因,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西南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人才。四川省卫生学校始建于1958年,最初依托成都铁路局医学专科学校基础创建,历经三次迁址最终落户于成都龙泉驿区,其护理专业教学体系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中医药学校则发轫于1965年,由原四川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发展而来,以中医护理特色课程闻名,拥有全国首个中医护理实训基地。两校于2014年合并组建高职学院,实现从单一层次中职教育向多层次高职教育的跨越式转型,保留并强化了护理、药学、康复技术等核心专业群,形成"西医为基础、中医为特色"的办学格局。

一、历史沿革与建制变迁
时间节点 | 四川省卫生学校 | 四川省中医药学校 |
---|
1958-1962 | 成都铁路局医学专科学校改建,设立护理、助产专业 | - |
1965-1978 | 迁址至龙泉驿,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卫生学校 | 四川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护士学校成立 |
1980-2000 | 被卫生部列为全国重点中等卫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 | 建立中药炮制实训车间,首创"前店后校"教学模式 |
2001-2013 | 获批省级护理实训基地,开发OSCE考核系统 | 承担"川派中医"传承项目,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 |
2014至今 | 与中医药校合并成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 - |
二、专业设置演进对比
专业类别 | 四川省卫生学校(2010) | 四川省中医药学校(2010) | 合并后新增专业 |
---|
护理类专业 | 护理、助产、涉外护理 | 中医护理、针灸推拿 | 老年护理、康复护理 |
药学类 | 药剂 | 中药鉴定与炮制 | 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 |
医学技术类 | 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工艺 | 中医康复技术 | 医学美容技术、眼视光技术 |
三、师资结构转型分析
指标项 | 合并前卫校数据 | 合并前中医药校数据 | 2022年学院数据 |
---|
专任教师总数 | 187人 | 124人 | 435人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28% | 19% | 67%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55% | 43% | 89% |
高级职称教师 | 32% | 27% | 41% |
四、教学资源配置升级
合并前两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卫校拥有三级甲等医院直属附属医院2所,模拟病房48间,配备高端智能模拟人12套;中医药校则建有百亩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藏量达3000余种,针灸铜人教学系统为特色。合并后通过资源整合,建成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康养实训大楼,包含智慧养老实训中心、中西医结合手术室等新型教学空间,设备总值从合并前的6800万元提升至1.8亿元。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两校传统培养模式各具特点:卫校推行"1.5+1.5"院校轮转培养,与华西医院等共建临床教学基地;中医药校实施"师承制"教学,要求学生跟随名老中医临证学习不少于300学时。合并后创新形成"三维递进"培养体系:第1-2学期夯实医学基础,第3-4学期开展专项技能集训,第5-6学期进行多维度岗位胜任力考核。该模式使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从合并前的78%提升至92%。
六、校园文化融合路径
在物质文化层面,龙泉校区保留卫校的护理文化长廊,眉山校区延续中医药校的"本草纲目"主题雕塑群;制度文化上整合两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标准统一、特色分层"的管理制度;精神文化融合体现为校训"明德、精术、济世、创新",既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又融入"大医精诚"理念。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将中药炮制技艺、川派艾灸等传统技艺纳入现代课程体系。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合并前两校年培训量合计约8000人次,主要开展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升级为高职学院后,构建"四位一体"社会服务体系:年均开展卫生健康职业技能鉴定1.2万人次,承接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培训,开发"川护优护"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医学院共建海外护理人才培养基地。疫情期间累计派出237名师生参与应急医疗支援。
八、数字化转型成效
两校合并初期信息化建设处于不同阶段:卫校已建成数字图书馆和在线课程平台,中医药校保留较多传统纸质档案。通过实施"智慧护院"工程,构建起包含虚拟仿真实训系统、5G远程示教中心的数字化教学矩阵。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库12个,其中《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获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认定。运用教育大数据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实现精准画像与个性化培养。
历经八年融合发展,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跨越。通过专业集群优化、师资结构升级、产教深度融合三大战略,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专业体系。当前学院正着力打造"西部护理人才高地",其发展轨迹不仅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进程,更彰显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护理技术融合创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