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广电专修学院周西平(四川广电周西平)

四川广电专修学院周西平(四川广电周西平)

四川广电专修学院周西平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职业路径与教育实践体现了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特征。从基层技术岗位到院校管理层,其经历贯穿广电行业技术迭代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在管理风格上,周西平注重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推动学院形成"技术+传媒"的特色化办学模式。其主导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训基地建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面临行业技术快速更新与政策调整的双重挑战。

四	川广电专修学院周西平

职业履历与教育背景

周西平的职业发展呈现"技术-管理"的双向进阶路径。早期在四川电视台技术部门积累广电行业经验,参与多个省级广电项目的技术实施,形成对传媒技术需求的深刻理解。2010年转入职业教育领域后,先后担任四川广电专修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院长,2018年升任院长。其教育背景包含电子工程学士与教育管理硕士学位,复合型知识结构为产教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时间阶段职务变迁关键职责
2005-2010年四川电视台技术部工程师负责播出系统维护与数字化改造
2010-2015年四川广电专修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建设虚拟演播室与4K实训平台
2015-2018年学院副院长主导专业群调整与校企合作
2018年至今学院院长推进智慧校园与产教融合综合体建设

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周西平主导构建"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基础技能层(设备操作)、核心技术层(信号处理)、综合应用层(项目实战)。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开发《智能广电网络技术》《融媒体内容生产》等特色课程。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60天的企业实践,保持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

课程类型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后模式企业参与度
理论课程课堂讲授为主线上慕课+线下翻转提供行业案例库
实训课程单一设备操作全流程项目模拟企业导师联合指导
毕业设计学术论文形式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双导师联合评审

技术应用与科研转化

在技术应用领域,周西平推动学院建成西南地区首个"5G+广电"实训中心,集成前端采集、云端制作、多屏分发的全链条教学场景。其团队研发的"智能播出系统监测平台"已应用于省内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技术成果向基层单位的转化。近三年学院纵向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7%,横向技术服务收入突破千万元。

管理风格与团队建设

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打破系部壁垒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推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将招生就业指标、技术研发成果、社会培训效益纳入部门KPI体系。实施"青蓝工程",要求高级职称教师每年培养2名青年骨干,形成老中青梯队结构。其管理期间教职工离职率从18%降至9%,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提升3倍。

行业影响力分析

作为四川省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周西平牵头制定《广电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其提出的"技术技能累积制"评价模型被纳入全国广电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2022年学院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广电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西部地区该领域唯一获此资质的专科院校。

争议与挑战

在激进式改革过程中,曾引发"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争议。2020年学院削减部分基础理论课时引发教师群体质疑,后通过增加在线自学模块平衡矛盾。面对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现有师资队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领域存在知识结构断层,双师型教师比例虽达65%但仍显不足。

未来发展战略

正筹备建设"元宇宙广电实验室",计划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提出"技术出海"战略,拟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展国际广电技术培训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拟新增"应急广播技术""超高清制播技术"等专业方向,应对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多维对比分析

评估维度四川广电专修学院浙江传媒学院陕西广电职业学院
产学研合作企业数126家(含省级台8家)219家(含上市公司15家)89家(含市级台12家)
实训设备价值1.2亿元(含4K设备30%)2.8亿元(含8K设备试点)6800万元(含VR设备集群)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2.3%76.5%78.9%

政策响应能力对比

政策文件落实举措成效指标
职教20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引资3000万共建产业学院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名单
数字中国纲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成7个XR教学项目

通过对周西平治下四川广电专修学院的多维度剖析,可见其发展路径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又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在师资结构优化、前沿技术渗透等方面持续突破。未来需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广电专业改造,以及国际化合作带来的教学模式革新机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