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职业学院杨建勇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其职业生涯与区域教育发展紧密相连。他长期扎根高原地区,在教育教学改革、民族文化传承、产教融合实践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梳理其公开履历及学院发展轨迹可见,杨建勇主导了多项特色专业建设,推动藏族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并着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其工作特点体现为“民族性、实践性、创新性”三位一体,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路径。在任职期间,甘孜职业学院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立项数增长超30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为川西藏区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发展
时间阶段 | 学历层次 | 专业领域 | 核心成果 |
1998-2002年 | 本科教育 | 藏语言文学 | 发表《康巴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
2005-2008年 | 硕士深造 | 职业教育学 | 完成《民族地区职教模式创新》课题 |
2010-2012年 | 访学研修 | 德国双元制体系 | 引入IHK证书标准 |
二、职业履历与管理实践
任职单位 | 职务性质 | 关键举措 | 成效指标 |
甘孜州教育局 | 基础教育科科长 | 推行双语教学改革 | 覆盖率提升至78% |
甘孜职业学院 | 副院长(分管教学) | 构建"唐卡+数字媒体"专业群 | 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国家开放大学 | 西藏分校顾问 | 开发远程教育藏语资源包 | 服务学员超2000人 |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 开发《藏族图案数字化设计》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
- 主持"民族工艺大师进课堂"项目,聘请非遗传承人23位
- 创建"岗课赛证"融合培养模式,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奖项17项
- 牵头制定《藏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地方标准
四、科研产出与学术影响
成果类型 | 数量统计 | 代表作品 | 应用转化 |
学术论文 | 42篇(CSSCI收录8篇) | 《高原职教集团化办学路径研究》 | 被青海、云南等地职业院校采纳 |
科研项目 | 主持省部级课题9项 |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 | 形成3项政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 |
专利著作 | 实用新型专利5项 | 《唐卡矿物颜料配方数据库》 | 实现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 |
五、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通过校地合作建立"格萨尔文化数字保护中心",完成民间故事、歌谣等非遗数字化采集2.3万分钟。主导实施"一村一幼"师资培训计划,累计培养双语幼教1200余名。推动学院与蜀科药业等企业共建"道地药材种植实训基地",带动农牧民户均增收8000元/年。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 执行教育部"丝绸之路"留学项目,接收尼泊尔、不丹留学生47名
- 与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共建高原旅游服务标准,开发藏文化体验课程包
- 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与职教发展"国际研讨会(2019)
- 输出"唐卡+现代设计"课程体系至加拿大皇家艺术学院
七、个人荣誉与行业影响
获奖年份 | 荣誉名称 | 授予机构 | 影响力维度 |
2016 | 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 中华职业教育社 | 全国职教领域最高个人荣誉 |
2020 | 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 省委省政府 | 教育扶贫突出贡献 |
2022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 国务院 | 民族教育工作典范 |
八、发展挑战与未来方向
面对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加速的新形势,杨建勇提出"三个转型"战略: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从传统师徒传承转向现代学徒制创新,从区域服务转向跨境教育合作。目前正在推进康巴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元宇宙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同时着力破解高原地区职教吸引力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结构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