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德衡阁(宜宾职院德衡阁)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德衡阁(宜宾职院德衡阁)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德衡阁作为校园核心文化地标,集教学实践、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于一体,其多功能定位与智能化设计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建筑融合川南传统民居元素与现代钢结构技术,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内设智慧教室、非遗工坊及数字展厅等核心功能区。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能源管理与设备调控,年均承办学术活动80余场,文化体验项目吸引超1.5万人次参与,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宜	宾职业技术学院德衡阁

一、历史沿革与建设背景

德衡阁始建于2018年,呼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旨在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项目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1200万元,整合五粮液集团等本土企业资源,历时2年建成。建筑命名源自“德技并修、衡知践行”校训,承载着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与弘扬长江文化的双重使命。

二、建筑特色与空间布局

类别德衡阁传统川南民居现代教育综合体
结构形式钢混框架+玻璃幕墙木构架+小青瓦钢筋混凝土+石材装饰
功能分区教学/展览/双创居住/宗祠单一教学/科研
节能技术光伏屋顶+智能照明自然通风/天井常规中央空调

主体建筑采用“三合院”变体设计,中庭设置可移动景观墙,既可分隔教学与展览空间,又能举办大型活动。三层挑高数字展厅配备8K投影与AR交互设备,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沉浸式展示。

三、教学实践功能体系

  • 智能建造实训室:配备BIM建模平台与3D打印设备
  • 非遗传承工坊:涵盖竹刻、扎染等6类传统工艺
  • 跨专业实训中心:整合电商、旅游、酿酒等区域特色产业
  • 每年开展“大师进校园”活动40余场,校企联合开发课程28门

通过“项目+竞赛”模式,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97项,其中智能建造团队包揽四川省装配式建筑大赛前三甲。

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维度实施路径年度成果
物质文化建立川茶/白酒工艺数据库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12项
精神文化开发《长江文化概论》校本课覆盖在校生100%选修
行为文化举办“非遗购物节”等品牌活动累计参与超3.2万人次

与宜宾市酒文化研究中心共建“长江酒文化数字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千年酿造技艺,相关成果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教育案例库。

五、智慧校园技术集成

楼宇智能化系统包含:

  • 能源管理:光伏发电年供电42万度,节水器具节约35%用水
  • 教学空间:36间智慧教室配备人脸识别签到与自动录播系统
  • 安防体系:AI行为识别预警覆盖率达98%,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
  • 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故障预判准确率提升40%

2023年获评“四川省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能耗指标较同类建筑降低28%。

六、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指标德衡阁省内同类场馆行业平均水平
年培训人次4500+32002800
技术成果转化17项专利/年9项6项
文化活动辐射覆盖12个区县8个区县5个区县

牵头组建“长江上游职教联盟”,与32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近两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

七、学生成长支持体系

构建“三维赋能”机制:

  • 技能提升:设立大师工作室,实行“1师带5徒”定制化培养
  • 创新创业:孵化学生项目43个,获省级金奖3项
  • 职业发展:联合利拉法阀、凯翼汽车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就业对口率达89%

2023届毕业生中,参与德衡阁项目学生平均起薪较全校高18%,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5%。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

  1.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仅41%
  2. 文化传播渠道单一,线上资源访问量占比低于25%
  3. 运维成本较高,智慧系统维护费用年均增长15%

未来拟通过建设“云上德衡”数字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等举措实现突破。

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创新实践,德衡阁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融合与文化再生,探索出“教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其经验对西部职业院校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价值,后续需在资源整合机制与社会效益评估方面持续优化。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