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州大竹职业中学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特色。学校依托大竹县农业大县和制造业基础,开设现代农业、机械加工、信息技术等核心专业,并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推行“理论+实践+企业轮岗”的三元培养体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5%,成为川东北职教领域的标杆之一。然而,师资结构老化、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数字化转型和跨区域合作方面亟待突破。
一、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达州大竹职业中学始建于1984年,前身为大竹县农业技术中学,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学校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4200余人,教职工285人。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该校先后获得“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对接市场需求”原则,构建“农业+工业+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核心专业包括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维修等,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方向”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55%。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覆盖率 |
---|---|---|---|
现代农业类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2 | 80% |
装备制造类 | 数控技术、汽车维修 | 1 | 70%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 | 0 | 60%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4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占比58%。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哑铃型”,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5%,50岁以上教师占30%。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点18个,数字教学资源库覆盖率达75%。
指标 | 数值 | 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
---|---|---|
师生比 | 1:17 | 1:19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 | 12% | 8% |
生均实训设备值 | 8500元 | 7800元 |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技能竞赛—对口升学—订单培养”三维发展路径。近三年累计输送高职生源1200余人,与京东方、蜀道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3800元,专业对口率达78%。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升学率 | 平均月薪 |
---|---|---|---|
2021 | 91.2% | 63.5% | 3620元 |
2022 | 92.8% | 64.8% | 3750元 |
2023 | 93.5% | 65.2% | 3820元 |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大竹县经开区联合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企业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近三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万人次,参与县域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3项,助力当地白茶、苎麻等特色产业发展。与重庆职业院校建立“川渝职教联盟”,实现课程标准互认。
六、办学优势与区域影响
- 区位优势显著: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地,承接产业转移需求强烈
- 专业特色突出:现代农业专业链覆盖县域主导产业
- 政校行企联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
七、现存挑战与发展瓶颈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二是实训设备智能化水平不足,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教学需求;三是跨区域合作深度不够,尚未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八、未来发展战略建议
- 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推进“5G+智慧职教”建设
- 深化川渝职教协同,探索学分互认与资源共享机制
达州大竹职业中学通过多年积累,已形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但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数字赋能,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向“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