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卫生学校

阿坝卫生学校校史(阿坝卫生学校校史)

阿坝卫生学校作为四川省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变迁与突破。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服务藏区医疗卫生需求为核心,经历了从初级护士培养到多层次医学教育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通过三次重大迁址、四次办学方向调整,逐步构建起以藏汉双语教学为特色、覆盖中专与成人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校史不仅承载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轨迹,更凸显了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建校背景与初期发展(1958-1978)

1958年9月,为应对川西北高原地区医疗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阿坝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校址暂驻马尔康县。首期招生120人,开设藏汉双语护理专业,学制三年。此时期采用"半耕半读"教学模式,师生参与开垦校田20亩,既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又培养学生劳动观念。

196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升格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开设临床医学、藏医两个新专业。至1976年累计培养毕业生1342人,其中藏族学生占比达67%,为川西高原输送首批本土化医疗骨干。

时间阶段校址专业设置年均招生
1958-1965马尔康县护理(藏汉双语)80-120人
1966-1978马尔康县护理、藏医、临床150-200人

迁址扩建与改革开放(1979-2000)

1979年学校整体迁至汶川县威州镇现址,占地面积扩大至5.3公顷。1985年首次开设三年制西医士专业,引入X光机、A型超声诊断仪等基础医疗设备,建立校内实训中心。此时期与泸州医学院建立教学协作关系,实施"1+2"分段培养模式。

1993年经省教委评估认定为"合格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启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开设成人大专函授班。至世纪末累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863人,覆盖阿坝州13个县市,毕业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82%。

对比维度1979年前1980-2000
校园面积3.2公顷5.3公顷
专业数量2个6个
高级职称教师3人17人

新世纪教育转型(2001-2020)

2002年学校挂牌"四川省藏区医学培训中心",承担全州乡村医生系统化培训任务。2008年汶川地震后,接受对口援建资金1.2亿元,建成现代化护理实训大楼。2012年增设医学检验技术、药剂两个新专业,形成"护理+临床+药学"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2015年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开展"3+2"高职衔接培养,同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截至2020年,学校藏书量达12万册,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提升至75%,双语教学课程占比保持40%以上。

指标类型2000年数据2020年数据
在校生规模800人2300人
实训设备价值120万元3800万元
继续教育人次年均300人年均1500人

经过六十余载发展,阿坝卫生学校已形成"扎根藏区、医教融合、双语传承"的办学特色,累计培养输送医疗卫生人才逾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70%。学校现存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基地12个,成为川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摇篮。在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中,该校正通过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深化,持续为高原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动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weisheng/1908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7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