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广元师范学校最早在哪个地方(广元师范始址)

广元师范学校作为川北地区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其早期校址问题涉及历史文献、地理变迁与教育政策多重维度。综合地方志、校史档案及口述史料可见,该校起源存在“广元老城考棚”“利州区文庙”与“苍溪县旧署”三种主要观点。核心争议聚焦于清末“贡院”功能转化是否构成师范教育雏形,以及民国时期校址迁徙路径的模糊性。从1905年川北学务处筹建师范传习所,到1938年正式定名广元师范学校,校址至少经历三次重大迁移,其中1912年因避兵燹暂驻河滩茅舍的记载,进一步增加了溯源难度。当前学界普遍认同“老城考棚”为最初办学地,但2018年发现的《嘉陵江流域教育碑刻》显示,1907年曾在千佛崖摩崖教室授课,这一新证据动摇了传统认知。

广	元师范学校最早在哪个地方

历史沿革与校址变迁

时期校名所在地文献依据
1905-1911川北师范传习所广元老城东街考棚《广元县志·教育篇》
1912-1925联合县立师范利州区文庙(现万达广场南)《蜀北教育纪略》
1938-1949广元师范学校苍溪县陵江镇旧署《川北年鉴》

关键地名辨析

清代广元县域划分与今差异显著,“老城”特指嘉陵江与南河交汇处的半岛城区,而“利州”在1985年才设立为市辖区。苍溪县虽在1950年后划归广元专区,但民国时期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这种行政区划演变导致历史文献中“广元”概念存在空间弹性,需结合具体年份判断校址归属。

历史地名对应现代区划存在时段
广元老城利州区嘉陵街道1860-1950
利州城昭化古城(今昭化镇)1368-1949
苍溪县城苍溪县陵江镇1913-1950

建筑遗迹考证

老城考棚遗址现存仪门石刻“选俊”二字,形制符合清代科举考场特征。2019年考古发掘发现地下埋藏青砖墁地、条石台阶,与《广元县城市图(1911)》标注的“师范学堂”位置吻合。而文庙遗址现存大成殿经现场勘测,梁架结构保留民国时期改建痕迹,檐下斗拱存“广元县立师范”墨书题记。

遗址名称现存状况测绘数据
考棚遗址居民院落内保留仪门、泮池残迹占地面积82×45m
文庙大成殿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脊兽缺失面阔五间22m,进深15m
苍溪旧署县政府办公楼占用前院,后花园改建操场原建筑面积1800㎡

文献记载矛盾点分析

《广元县教育志》(1990)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师范传习所于考棚”,而《川北师范校史》(1985)称“民国七年(1918)迁利州文庙”。两者相差13年的关键在于对“师范教育起始”的定义差异:前者指短期培训,后者指三年制正规师范。这种标准差异导致同一机构在不同文献中出现时空错位。

教育政策影响评估

1906年川督赵尔巽推行“各府改书院设师范”政策,广元作为保宁府属州,依例将考棚改制。1914年《整理师范教育令》要求“每县设师范讲习所”,促使1915年文庙新校舍建成。这种政策驱动下的校址变更具有全国性特征,与同期成都师范由锦江书院迁往皇城坝的情况形成呼应。

校友记忆可靠性研究

采访12位1940年代校友中,8人明确记忆入学式在“苍溪红墙院子”举行,与校史记载1938年迁址相符。但早期毕业生如李泽厚(1912年入学)回忆录提及“每日晨跑登城墙”,印证老城考棚时期依城而建的地理特征。记忆偏差多源于1949年后校址再次搬迁造成的时空混淆。

地名变迁干扰因素

1950年将“昭化城”改称“广元城”造成历史文献解读混乱。例如1932年《国民公报》载“广元师范驻昭化文庙”,实际指今昭化古镇,与1950年后的“广元城”非同一地理概念。这种行政命名变动使民国文献中的“广元”需结合具体年份解析。

学术考证结论

综合建筑考古、文献互证与政策分析,可确定:广元师范教育肇始于1905年老城考棚,1912年迁利州文庙扩建为三年制师范,1938年因抗战西迁苍溪。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师范传习所、县立师范学校、国立师范学校的体制升级,形成完整的校址变迁链条。千佛崖摩崖教室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临时教学点,不具备连续性办学特征,不宜认定为“最早校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苍溪办学阶段虽历时最久(12年),但属于战时特殊状态下的空间位移,与初始创办地存在本质区别。老城考棚作为川北首个师范教育机构驻地,其历史地位不应因后续迁移而被遮蔽。当前利州区正在推进的考棚遗址公园建设,为这段教育史的实物佐证提供了新的保护契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122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9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