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四川新都师范学校(新都师范)

四川新都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底蕴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区域基础教育需求深度绑定。作为成都市新都区唯一以培养小学及幼儿教师为核心职能的公办学校,该校通过“师范教育+艺术特长”的双轨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1800余人,开设五年制大专及中职课程,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核心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5%。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配备数字化钢琴教室、舞蹈实训中心及非遗传承工坊,形成“传统师范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架构。相较于同类院校,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度融入地方教育生态,与成都47所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网络;二是构建“校-企-政”协同机制,联合幼儿园开展订单式培养;三是保留师范生基本功训练体系,同时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前沿课程模块。

四	川新都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13年创建的“新都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历经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改革、建国后中等师范调整、新世纪职业教育转型三次重大变革。2018年整体迁入现校区后,明确“培养基层教育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定位,形成“3+2”中高职衔接、五年制专科为主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性质转变
1913-1949初创女师讲习所,增设简师班中等师范雏形
1950-1999更名为新都师范学校,开设普师专业标准化中师建设
2000-2015转型为幼师培养基地,增设艺术类专业职业教育特色化
2016-至今启动五年制大专招生,建设智慧校园高职层次提升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教师教育+艺术素养”双核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包括学前教育(省级重点)、小学教育(市级示范)。2023年新增“智慧教育技术”方向,引入编程、数字媒体等跨学科课程。

学校名称核心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
四川新都师范学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幼儿行为观察、教育戏剧创编92%
成都某师范学校英语教育/计算机应用跨境电商实务、大数据基础85%
重庆某幼师专科学校早期教育/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88%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12%,副高级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本教材《蜀韵幼教游戏集锦》被多校采用。

对比维度四川新都师范成都周边A校重庆B校
师生比1:121:151:18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7%35%42%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58家32家45家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进入公立学校比例达78%,其中成都市主城区录用占比41%。2023届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1%,高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 主要就业方向:公办幼儿园(53%)、小学(27%)、教育培训机构(15%)
  • 典型就业岗位:配班教师、教研助理、课程设计师
  • 升学渠道:与阿坝师范学院等高校建立“3+3”专升本通道

五、校园设施与实训条件

占地120亩的新校区配备教育类实训室18间,包括虚拟幼儿园情境教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图书馆藏有师范教育类书籍3.2万册,其中1949年前珍贵教材手稿67件。

  • 实训中心构成:数码钢琴房(80台)、舞蹈排练厅(300㎡)、儿童游戏设计工坊
  • 智慧校园系统:覆盖教学考勤、技能测评的AI分析平台
  • 非遗传承基地:川剧脸谱绘制、蜀绣工艺等6个传统技艺工作坊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影响

年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00人次,为凉山州、甘孜州定向培养乡村教师217人。开发的《乡镇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案》被纳入四川省教育扶贫项目库。

服务项目年度数据受益群体
国培计划实施8期/年乡村小学教师
送教下乡120课时/年偏远地区学生
社区教育课程42门家长及市民

七、办学特色与创新实践

首创“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夯实师范技能(三笔字、简笔画),二年级强化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教育心理),三年级突出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教研项目)。该模式使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3个月内。

  • 非遗融合教育:将川剧、金钱板等传统艺术纳入美育课程体系
  • 智慧教学创新:开发AR课件制作工具,实现虚拟课堂互动
  • 国际视野拓展: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学前教育专题研修

八、挑战与发展前景

当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受人口结构影响波动较大,二是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压力显著。对此,学校规划建设“教育创新综合体”,拟引入虚拟现实保育模拟系统,并申请国家级师范教育示范基地资质。

发展指标2025目标2030愿景
学历提升比例专升本达线率60%硕士层次贯通培养
产教融合深度订单班占比40%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营
社会服务能力年培训量5000人次建立西部教师发展中心

四川新都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质的同时,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化”“基础文理数字化”的双重革新,探索出一条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其经验表明,区域性职业院校需精准把握“地方需求刚性”与“专业特色弹性”的平衡点,方能在教育变革浪潮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类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师范院校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33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3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