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幼儿师范学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作为区域性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核心基地,该校以“立足凉山、服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为宗旨,形成了“双语教学+艺术特长”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3200余人,其中彝汉双语班占比达45%,毕业生覆盖四川省16个市州,尤其为凉山州基层幼儿园输送了80%以上的师资。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有舞蹈实训室、数码钢琴室等23个专业功能室。师资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2%,具有中高级职称者达65%,并长期聘请彝族文化专家开展民族课程研发。近年来,学校创新“校-园-企”协同育人模式,与西昌市20余所幼儿园建立深度合作,学生实习实训覆盖率达100%。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西昌专区初级师范学校,1978年转型为幼儿师范教育,2018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当前定位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高地”,重点服务川滇黔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服务”三位一体架构。
关键指标 | 四川西昌幼儿师范学校 |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建校时间 | 1958年 | 1904年 | 1932年 |
办学层次 | 中等职业学校 | 高职专科 | 高职专科 |
民族特色专业占比 | 60% | 25% | 15% |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三大专业,构建“公共基础+专业技能+民族艺术”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包括《彝汉双语教学法》《民族音乐舞蹈》《山区幼儿园管理》等特色内容。2022年新增“智慧幼教”方向,引入虚拟现实保育实训系统。
专业名称 | 核心课程 | 实践课时占比 | 对口就业率 |
---|---|---|---|
学前教育(彝汉双语) | 双语儿歌创编、彝族民间舞 | 55% | 97.2% |
早期教育 | 婴幼儿心理发展、蒙氏教育实践 | 50% | 92.5% |
艺术教育(民族方向) | 彝绣工艺、口弦制作 | 60% | 88.6% |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到幼儿园顶岗实践不少于40天。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2人,彝族文化传承导师8人。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年均开展民族地区幼教专题教研活动20余次。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15 | 12.5% | 课程标准制定 |
双语教学教师 | 42 | 35% | 彝汉互译教学 |
企业兼职教师 | 28 | 23.3% | 幼儿园环创设计 |
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开发《凉山彝族民间游戏集锦》《山区幼儿园安全教育手册》等12门校本教材,设立“火把节文化周”“彝族年习俗体验”等特色活动。推行“1+N”语言能力培养模式(普通话+彝语+英语),学生民族艺术技能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
产教融合与就业网络
与凉山州12个县市教育局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2023年新增早教机构合作单位8家,形成“西部山区—城市优质园”阶梯式就业通道。近五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98.7%,其中76%扎根民族地区。
硬件设施与智慧校园
投入2300万元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系统、智能保育模拟舱等设备。图书馆藏有彝文古籍3000余册,数字资源平台接入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库。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师均数字终端设备持有量达1.2台。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年均开展幼师国培项目8期,培训凉山州幼教工作者1200人次。组建“彝心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乡镇开展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建立民族服饰传习所,将彝绣、漆器制作等非遗技艺纳入选修课程。
作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四川西昌幼儿师范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民族特色、构建智慧教育生态,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师资培养难题。其“双语能力+艺术素养+数字技能”的培养体系,为西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