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幼儿师范高等院校(以下简称“西昌幼师”)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其办学特色与区域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学校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教人才为核心,构建了“双语+艺术”特色课程体系,在凉山彝区教育资源整合中发挥枢纽作用。截至2023年,累计输送幼教毕业生超8000人,覆盖川滇黔14个民族聚居县,形成“扎根彝乡、辐射西南”的办学格局。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西昌师范学校幼师部,2015年升格为高等专科院校,202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作为四川省唯一以“幼儿师范”命名的公办高校,明确“服务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办学宗旨,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凉山州12个县级教育局建立定向培养合作。
关键指标 | 西昌幼师 | 川北幼专 | 毕节幼师 |
---|---|---|---|
建校时间 | 1958年 | 1937年 | 1916年 |
办学层次 | 本科(筹) | 专科 | 专科 |
民族学生占比 | 63% | 12% | 45% |
二、学科专业建设
现设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8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构建“三阶递进”课程体系:1-2年级夯实艺术基础,3年级强化实践技能,4年级开展园所跟岗。开发《彝汉双语绘本创编》等特色教材,建成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
核心指标 | 西昌幼师 | 阿坝师专 | 楚雄师院 |
---|---|---|---|
省级重点专业数 | 2 | 1 | 3 |
双语课程占比 | 45% | 28% | 15% |
实训基地数量 | 12个 | 8个 | 10个 |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教职工327人,其中彝汉双语教师42人,占专任教师28%。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每学年到幼儿园顶岗实践不少于1个月。聘请12名彝族民间艺术家担任非遗传承导师,形成“理论+技艺”复合型教学团队。
师资类型 | 西昌幼师 | 行业均值 |
---|---|---|
高级职称占比 | 37% | 31% |
硕士以上学历 | 68% | 54% |
企业兼职教师 | 28人 | 15人 |
四、学生培养成效
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推行“1+X”证书制度,85%学生获得保育员、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西部计划”专项通道,年均输送200余名毕业生赴“三区三州”支教。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23项,其中《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组建“彝乡童盟”志愿服务队,年开展亲子阅读活动120场,覆盖偏远山区儿童3.2万人次。
六、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三月三”民族教育节、“十月彝族年”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建设彝绣工坊、芦笙舞社等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行“学长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新生进行民族手工艺制作,促进文化认同与技能传承。
七、智慧校园建设
投入1800万元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凉山州178个乡镇幼儿园实时教研互动。开发“稚语云课堂”APP,提供彝汉双语教学资源包,年访问量突破50万次。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模拟幼儿园突发事件处理等30类教学场景。
八、发展挑战与机遇
当前面临本科申办关键期,需破解师资博士化率不足(现12%)、科研成果转化率低(15%)等瓶颈。随着《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计划》推进,学校正筹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研究院”,拟与瑞士苏黎世师范大学开展双语教师联合培养项目。
西昌幼师通过六十五年的积淀,形成了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其“语言+技能+文化”的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产教融合深度、国际化视野拓展等方面持续突破,巩固西南民族幼教人才摇篮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