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绵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绵竹简易师范)

绵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物,其创办背景与当时国民政府推行的“普及义务教育”政策密切相关。作为一所县级师范教育机构,该校以培养基层小学师资为核心目标,兼具推广平民教育、改良乡村风俗的社会职能。其办学模式融合了传统书院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注重“师范性”与“实用性”结合,既开设国语、算术、音乐等基础课程,也增设农业知识、乡土教材编制等特色内容。在师资构成上,该校依托地方贤达与外来知识分子,形成“本土经验+新式教育”的双重优势。

绵	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从1932年建校至1949年的17年间,该校共培养毕业生1200余人,覆盖川西地区80%以上的乡镇小学。其毕业生以“下乡务教”为就业导向,显著缓解了当地师资匮乏问题。学校通过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如垦荒种菜、手工制作教具)降低求学成本,使寒门子弟得以接受师范教育。这种“低成本、短学制、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使其成为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的典范样本,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师范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该校前身为1928年绵竹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1932年独立建制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初为三年,后调整为四年。办学宗旨明确为“养成乡村小学健全师资”,强调学生需具备“教学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劳动习惯”三大素质。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影响范围
1932年独立建校,首招新生60人填补川西地区乡村师范空白
1936年增设早晚班,招收成年学员年培训师资超200人
1943年推行“艺友制”教学实习建立30个乡村实习基地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采用“三三制”结构:三分之一为基础教育课程(国语、数学、理化),三分之一为专业课程(教育学、教材教法),三分之一为实用技能(农事、手工艺)。教材选用商务印书馆《基本教科书》系列,同时自编《绵竹乡土地理》《川剧韵文选》等校本教材。

课程类别核心科目周课时
专业必修小学各科教学法、教育心理学12
技能实践农事操作、教具制作8
文化基础实用国文、珠算与簿记10

师资结构与教学特色

教职工队伍呈现“金字塔型”结构:校长为省立师范本科毕业生,专任教师60%来自正规师范院校,40%为本地举人、秀才改制培训。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要求学生每日参与校园劳作1小时,每学期组织2次乡村教学观摩。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教学特点
新式知识分子35%引入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传统塾师转型45%擅长经史诵读与书法教学
兼职专家20%开展音乐、体育专项训练

学生构成与社会服务

生源以贫寒家庭子弟为主,1945年统计显示,83%的学生来自佃农、小商家庭,年龄普遍在15-22岁之间。学校设立“工读互助会”,组织学生承包周边农田耕作,年创收可资助30%贫困生。毕业生实行“定向分配”,70%服务于本县乡村小学,20%调往邻县,10%进入教育行政机关。

经费运作与物质条件

年度经费约60%来自县政府拨款,30%为校田租金,10%来自学费杂费。校舍为清末考棚改建,教室20间,图书馆藏书3000册,实验农场5亩。教学设备虽简,但自制教具达400余件,获省教育厅“勤俭办学”表彰。

横向对比分析

与同期四川其他地区相比,该校呈现鲜明地域特征:课程设置比成都师范增加30%的农事课程,学费标准仅为后者1/3;师资本土化率高于涪江流域师范学校25个百分点;毕业生服务乡村比例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8%。这种差异化发展使其成为研究民国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的典型样本。

通过多维度的考察可见,绵竹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精准定位、课程创新和社区联动,构建了可持续的乡村师资培养模式。其经验对当代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扶贫仍具启示意义,特别是在平衡“标准化”与“在地性”、破解城乡教育壁垒等方面提供了历史镜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79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1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