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阆中市师范学校校长(阆中师范校校长)

阆中市师范学校校长作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者,其领导风格与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轨迹。该校长以"扎根乡土、回归教育本真"为执政纲领,在职业教育转型、师范特色保留、产教融合创新等领域展现显著成效。通过构建"校-企-村"三级联动体系,带领学校实现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职教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其主导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累计输送基层教育人才超1200人,毕业生留川率达92.7%,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人才供给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创新性提出"三阶递进式"教师发展体系,将职称评定与乡村学校服务年限直接挂钩,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稳定性。

阆	中市师范学校校长

一、教育背景与职业履历

维度 阆中师范校长 四川幼专校长 南充职教中心负责人
最高学历 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 教育管理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基层教学年限 8年(含村小任教经历) 5年 12年
职务晋升路径 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 教研员→校长助理→校长 企业技术员→培训科长→副校长

二、核心教育理念对比

理念维度 阆中师范 达州高级中学 广元师范学校
人才培养定位 "乡土教育家摇篮" "学术型精英培养基地" "复合型技能人才储备库"
课程改革重点 乡村学校场景化教学 竞赛导向的拔尖培养 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
质量评估标准 基层岗位适应力 清北录取人数 "1+X"证书获取率

三、管理效能关键指标

考核维度 阆中师范 绵阳师院 西昌学院
年度经费增长率 12.5%(2020-2023) 8.3% 6.7%
师生比优化 1:14.2→1:11.8 1:16.5→1:14.1 1:18.7→1:15.6
横向课题转化率 37%(年均) 22% 15%

四、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在课堂教学革新方面,该校构建"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基础层保留传统师范技能训练,中间层植入智慧教学技术应用,顶层开发乡土课程研发项目。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学期完成不少于40学时的乡村学校跟岗实践,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校本教材内容。

  • 特色举措:创建"移动师范课堂",组织学生赴偏远乡镇开展为期两周的沉浸式教学实习
  • 创新机制: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教育帮扶项目置换选修学分
  • 质量保障:开发本土化教师能力测评系统,设置"方言教学""农事认知"等特色考核模块

五、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针对职业教育特性,校长主导实施"三阶递进"培养体系:新教师需完成200课时乡村学校跟岗培训;中青年教师每年至少主持1项校级以上教研课题;高级教师必须承担乡村教师轮训任务。通过"校县共建"机制,与周边8个县区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实现骨干教师双向流动。

建设指标 阆中师范 行业均值
双师型教师占比 68% 52%
企业实践周期 每年≥45天 每年≥30天
校本教材开发量 12部/年 5.8部/年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通过建立"全周期"跟踪系统,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显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占71.3%,其中83%在入职3年内获得县级教学竞赛奖项;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中,选择师范专业的占比从2018年的58%提升至2023年的8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校首创的"乡村教育人才储备计划"已覆盖川东北地区132所乡镇中小学,形成独特的人才反哺机制。

  • 典型项目: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乡村数字化师资"专项培养
  • 特色数据:近三届毕业生中,有47人获评"四川省中小学名教师"
  • 社会反馈:对口支援学校教学质量平均提升27个百分点

七、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校长团队构建"三位一体"产教联合体: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企业合建教学实训中心,与科研机构联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其中,"现代农业+教育"跨界培养项目尤为突出,开发包含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6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包,实现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合作维度 阆中师范 省内同类院校
订单培养企业数 37家(含5家上市公司) 18-25家
技术服务平台数 8个(年服务产值超2亿) 2-4个
校企联合专利数 43项(近三年) 15-20项

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构建"辐射式"社会服务体系,形成"1个省级培训基地+3个区域研训中心+N个校地合作站"的网络架构。重点打造"三区三州"教育帮扶项目,累计为民族地区培训教师2300余人次,开发适配性教学资源包67套。在乡村振兴方面,牵头组建"阆苍南"职教联盟,推动形成跨县域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 标志性成果:主持制定《川东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指南》
  • 创新模式:开发"线上名师工作室+线下工作坊"混合研修体系
  • 社会效益:带动对口地区中职学校升学率提升19个百分点

通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可见,阆中市师范学校校长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质的同时,成功探索出职业教育转型的新路径。其治理经验表明,地方院校的创新发展需要精准把握区域需求特征,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办学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改革样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4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5848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