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师范学校何仕平作为该校核心管理者之一,其教育实践与管理理念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轨迹。通过梳理其任职期间的关键举措可见,何仕平以"师范性与职业化并重"为改革主线,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产教融合等领域形成系统性创新。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使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提升至92%,校企合作企业数量较任期初增长370%。在文化传承方面,何仕平推动阆中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发非遗技艺校本课程12门,相关教学成果获省级一等奖。管理层面首创"三级质量督导机制",实现教学事故率连续五年下降46%。这些实践不仅强化了学校作为区域职教标杆的地位,更探索出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履历
何仕平自1998年进入阆中师范学校,历经教师、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等岗位,2012年起担任校长职务。其职业生涯呈现显著的"教学-管理"双向发展特征,累计发表职业教育相关论文18篇,主持省级教研课题4项。
时间阶段 | 职务变迁 | 关键职责 |
---|---|---|
1998-2005年 | 一线教师/教研组长 |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创建"情境教学法" |
2006-2011年 | 教务处副主任 | 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
2012年至今 | 校长兼党委书记 | 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启动新校区建设 |
二、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何仕平任期内主导的教学改革形成"理论-实践-认证"三维体系,其中"1+X"证书制度覆盖率达89%,较改革前提升73个百分点。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包",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从68%提升至91%。
改革领域 | 具体措施 | 量化成果 |
---|---|---|
课程体系 | 开发"三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 学生满意度从79%升至94% |
评价机制 | 建立企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 用人单位好评率提升至86% |
资源建设 | 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 实训项目数增加2.3倍 |
三、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针对职教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何仕平实施"双百工程",即选拔100名教师进企业实践,引进100名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授课。该举措使"双师型"教师比例从43%提升至78%,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
培养类型 | 培养方式 | 达标比例 |
---|---|---|
理论型教师 | 企业挂职锻炼≥6个月 | 专业实践达标率89% |
实践型导师 | 教学能力专项培训 | 理论教学合格率92% |
新入职教师 | 师徒制+企业轮岗 | 三年成熟率100% |
四、产教融合推进策略
何仕平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牵头成立阆中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68家。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95%,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三年超70%。
- 共建产业学院3个,覆盖智能制造、文旅服务等领域
- 开发活页式教材42部,更新频率提升至半年一次
- 建立"厂中校"实践基地9个,提供工位2000余个
- 年度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4项,产生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五、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依托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何仕平主导建设"非遗学院",将川北灯戏、保宁醋酿造等12项非遗技艺纳入课程体系,开发相关选修课28门,形成"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特色育人模式。
六、管理机制优化成果
推行"扁平化+项目制"管理模式,设立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6大专项组。通过建立"阳光政务"平台,实现财务、采购等12类事项线上公开,师生满意度从67%提升至89%。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何仕平任职期间,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3200人次增至1.2万人次,为贫困地区开展"技能扶贫"项目17个。开发的"乡村旅游领班培养体系"被省文旅厅列为示范项目。
八、未来发展规划展望
根据最新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何仕平提出建设"数字师范"新目标,计划投入1.2亿元建设智慧校园,重点打造虚拟现实教育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力争三年内使数字化教学覆盖率突破80%。
通过系统分析可见,何仕平的教育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其改革路径既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紧密结合阆中地域文化优势,在传统师范转型、产教深度融合、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可推广经验。特别是在破解"双师型"教师培养难题、构建非遗传承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创新样本。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化,其倡导的"智慧师范"建设方向或将引领学校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