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师范特色的公办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04年,前身为淑行女子学堂,历经百余年发展,现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优势的办学体系。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类院校,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 笃行创新"的校训,构建了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核心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学生规模达8000余人,教职工总数突破6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0%,形成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设有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建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5门。通过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学校的深度合作,构建了"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取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5%高位。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配备有省内领先的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培养新时代师范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1904-1950年奠基期,以女性职业教育为特色;1951-1999年转型期,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师范学校;2000-2015年扩建期,完成新校区建设和专业体系重构;2016年至今内涵提升期,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当前定位为"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现代师范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人才需求。
发展阶段 | 时间跨度 | 重大事件 |
---|---|---|
奠基时期 | 1904-1950 | 创建淑行女子学堂,开设家政、缝纫等实用课程 |
转型时期 | 1951-1999 | 改制为公立师范学校,增设语文、数学等基础文理学科 |
扩建时期 | 2000-2015 | 建成龙泉校区,获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
提升时期 | 2016-至今 | 开展本科层次试点,入选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协同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24个高职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占比达75%,形成"基础教育+艺术特长"的特色培养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国家骨干专业,构建了"全实践链条"课程体系,包含幼儿园情景模拟、儿童行为观察等特色课程。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认证情况 | 就业方向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二级认证(中学教师资格) | 公立幼儿园/小学教师 |
艺术教育类 | 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 艺术类单独招生资质 | 艺术培训机构/青少年宫 |
信息技术类 | 现代教育技术 | 1+X证书试点 | 教育信息化企业 |
三、师资力量结构
通过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构建了"教授引领、骨干支撑、企业兼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占68%,行业企业经历教师达35%。近三年引进基础教育特级教师12人,建立"名师工作室"8个,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团队结构。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职称 | 96 | 16%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
双师型教师 | 210 | 35% | 开发校本教材23部 |
企业兼职教师 | 150 | 25% | 共建实训基地12个 |
四、教学设施与实践平台
学校建有国内领先的教育实训综合体,包含智慧幼儿园实训中心、特殊教育模拟室等特色场所。与成都市30所优质中小学建立战略合作,年均接收实习学生2000人次。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学前教育五大领域,配备智能互动教学设备价值超亿元。
五、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奖助贷勤补"五位一体资助网络,设立专项师范生奖学金覆盖率达30%。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47项,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学校建立就业质量追踪机制,近五年毕业生进入公立教育机构比例达78%,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2%以上。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年均培训基础教育人才超万人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七、国际交流合作
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建立合作办学项目,开展"3+1+1"专升本联合培养。每年选派50名优秀学生赴海外顶岗实习,引进国际先进早教课程标准,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幼儿教育联盟。
八、社会影响力与荣誉
学校位列全国师范类高职院校前15强,在四川省高职高专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三年位居同类院校首位。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校友中有特级教师268人,市级以上教学名师占比达毕业生总数的12%。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四川成都师范学校正着力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深化"人工智能+师范教育"专业改造,持续提升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通过强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师范高校目标稳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4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