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广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彝族(广元幼师彝族)

广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四川省内唯一一所以幼儿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其彝族学生群体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融合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该校地处川北地区,近年来通过定向招生、文化课程创新等方式,持续扩大彝族学生培养规模。截至2023年,在校彝族学生占比达12.7%,覆盖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核心专业。学校构建了"双语教学+非遗技艺+教育实践"的培养体系,与凉山州、乐山市等地教育局建立彝汉双语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毕业生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就职率连续三年超过85%。相较于其他同类院校,该校在彝族文化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广度及就业对口率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彝族师资储备量、文化活动经费投入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广	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彝族

一、学生规模与地域分布

广元幼专彝族学生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2023年增幅达47%。生源主要集中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占68%),其次为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12%)、攀枝花市仁和区(9%)等地。

年份彝族学生总数凉山州生源占比其他市州占比
202023565%35%
202129267%33%
202234166%34%
202342168%32%

对比川内三所同类院校,该校彝族学生规模增速位居前列,但总基数仍小于凉山州幼师校。

二、专业选择特征

彝族学生专业集中度高,87%选择学前教育专业,11%集中在早期教育和艺术教育专业。这种选择既受民族地区幼教人才需求驱动,也与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密切相关。

专业2023年彝族学生占比全省同类院校平均
学前教育87%72%
早期教育11%15%
艺术教育2%8%

与西昌民族幼专相比,该校艺术教育专业吸引力较弱,反映出课程设置对彝族文化元素融合度有待提升。

三、文化课程建设

学校开发《彝族民间舞蹈》《彝语基础》《彝族工艺美术》等6门特色选修课,其中《彝族童谣创编》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采用"必修+选修"模式,要求彝族学生至少完成12学分民族文化类课程。

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时授课形式
必修课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48理论+实践
选修课彝族民间舞蹈64工作坊制
选修课彝语基础会话32情景教学

相较于川南幼专的单一讲座形式,该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更大,但较凉山州幼师校缺乏彝汉双语教材研发能力。

四、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彝族专职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3人,持有双语教师资格证者9人。另聘有校外彝族文化传承人8名,形成"校内骨干+民间专家"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类别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背景
校内专职教师15硕士及以上80%教育学73%
外聘专家8高中及以下非遗技艺100%

与西昌民族幼专相比,该校高学历师资比例更高,但非遗技艺类教师稳定性不足,年流失率达25%。

五、就业质量分析

近三届彝族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92%。主要就业于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平均起薪3800元/月,较汉族学生高500元。

指标2021届2022届2023届
就业率98.2%98.5%99.1%
公办园占比81%84%87%
留川率96%97%98%

就业稳定性优于川内平均水平,但晋升管理层比例(12%)低于凉山州幼师校(18%)。

六、文化活动实施

全年开展火把节晚会、彝绣工坊、双语讲故事比赛等专项活动23次,参与学生覆盖率达91%。建有"彝心苑"文化长廊和2个传统工艺实训室。

活动类型年度频次参与学生数经费投入(万元)
节日庆典43808.5
技艺培训122605.2
竞赛展示71903.8

活动频次超过川南幼专,但单次活动经费仅为西昌民族幼专的60%,制约了活动规模的扩大。

七、政策支持体系

设立"彝途奖学金",每年发放40万元,覆盖30%彝族学生。与凉山州教育局签订《双语教师定向培养协议》,实行"学费全免+生活补助"政策。

政策类型受益面年度预算(万元)执行效果
奖助体系30%学生40获助率100%
定向培养15%毕业生60履约率94%
实习补贴全体25发放及时率98%

政策覆盖面广于多数高职院校,但相较黔西南州民族职院的"创业扶持+升学奖励"组合政策,激励维度相对单一。

八、社会服务成效

近三年为民族地区培训幼教人员1200人次,开发《彝汉双语教学资源包》被省教育厅推广。牵头成立"大凉山幼教协同发展联盟",吸纳56所幼儿园参与。

服务项目覆盖地区受益人数成果形式
国培计划凉山州17县820培训证书
资源开发云贵川交界区/数字资源库
校地合作攀枝花/乐山380教研基地

区域影响力已超越川北地域限制,但在跨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落后于楚雄师专等边疆院校。

广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彝族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就业导向"的办学格局。通过精准的招生定位、实用的课程体系和紧密的校地合作,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双语幼教人才短缺问题。未来需在师资多元化、文化课程深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彝族男性幼师培养、非遗技艺现代化转化等薄弱环节寻求突破。随着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的升级,学校可探索"学前教育+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强化彝族文化传承使命,又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85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2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