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西昌幼师高职图)

关于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评述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幼教专长的高等院校,在川南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幼儿教育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学校依托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了以学前教育为核心,融合民族艺术、语言文化的特色学科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办学模式。其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创新,更通过“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等特色实践,填补了区域幼教人才结构性缺口。

西	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

一、地理位置与战略布局

区位优势与资源整合

学校坐落于西昌市,地处攀西经济区核心城市,享有“航天城”与“民族风情城”双重资源优势。周边分布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泸山-邛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文化自然载体,为开展民族艺术采风、生态教育实践提供天然课堂。

表1:川内同类院校区位对比

院校名称海拔(米)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年均气温(℃)毗邻自然保护区数量
西昌民族幼师1500-200078%16-213个
川北幼专450-55012%15-181个
川南幼专250-3506%18-230个

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高原山地幼教适应力培养”特色,近三年累计开发《高海拔地区儿童体能训练》《彝汉双语绘本创作》等本土化课程12门,形成“气候适应性体育教学法”等专利技术3项。

二、历史沿革与政策支撑

民族教育基因的传承创新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历经“民族师范—综合师范—幼师专科”三次转型,始终贯彻“为民族地区育师”使命。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计划”支持下,2023年获中央财政专项拨款1.2亿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表2:政策红利转化成效对比

年度国家专项经费(万元)省级配套(万元)校企共建项目数毕业生留州率
202038002200867%
2021450028001273%
2022520035001579%

通过“定向招生—双语培养—服务期协议”三位一体机制,确保80%以上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教育一线,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人才输送闭环。

三、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民族幼教特色的课程矩阵

学校构建“基础文理+艺术特长+民族技艺”三维课程体系,设置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舞蹈教育等核心专业。其中《彝族漆器工艺》《苗族芦笙舞》等非遗课程纳入选修模块,实行“学分银行”制。

表3:特色课程实施效果对比

课程类型开课比例学生参与度技能证书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度
民族艺术类85%92%78%94%
双语教学类72%88%65%89%
教育技术类60%75%52%82%

通过“大班授课+小班工坊”教学模式,学生人均掌握3项民族技艺,双语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68%,远超全省幼专平均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实施“教授+民间艺人”双导师制,从彝族漆器传承人、藏族唐卡画师中聘请42名非遗大师担任客座教授。现有教职工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7%,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民族技艺指导证”双证教师达115人。

  • 建立“企业实践—挂职支教—课题共研”三维培养体系,每年选派30%教师赴基层幼儿园顶岗实训
  • 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民族教育数字化研究中心”,联合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包
  • 设立“民族教育特殊津贴”,对掌握3种以上民族语言的教师给予岗位津贴上浮15%

近三年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开发《民族地区家园共育指南》等行业标准3部。

五、实践教学体系

校地协同的育人网络

学校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体系,与凉山州17个县市签订《幼教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共建实习基地58个。创新“学期分段式”实践模式:

年级实践周期主要内容
大一2周/学期社区早教中心见习
大二4周/学期乡镇幼儿园跟岗实训
大三6个月顶岗实习+毕业论文

通过“双导师”联合指导,实现理论教学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毕业生首次就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1%以上。

六、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非遗活态传承的教育实践

学校建立“非遗工坊+社团+课程”传承体系,将彝族克智舞、藏族编织等12项非遗技艺融入日常教学。组建“火把节文化研究社”等学生社团,年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40余场。

表4:民族文化传承成效量化指标

项目参与学生数成果转化量社会影响
民族服饰设计320人原创作品87件巴黎童装周参展3次
双语绘本创作285人出版画册12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2本
传统游戏开发410人教具专利9项央视专题报道2次

开发的《彝族动物寓言》系列课程包被云南、贵州等省借鉴推广,形成跨区域民族文化教育共同体。

七、信息化建设水平

民族地区智慧校园范式

学校投入2800万元建成“三全两高”智慧校园系统,针对民族地区特点开发特色功能模块:

  • 双语教学资源库:收录彝汉对照视频课程1200课时,支持语音识别实时翻译
  • 虚拟仿真实训室:模拟高海拔地区幼儿园环境,配置低氧训练设备
  • 家校共育平台:接入238个村级幼教点,实现远程亲子活动直播

表5:信息化教学应用数据对比

指标本校全省幼专均值差异值
数字课程覆盖率92%78%+14%
虚拟仿真实训学时450h/生280h/生+170h
在线答疑响应时长8分钟25分钟-17分钟

开发的“民族幼教资源共享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2万人,覆盖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

八、社会服务能力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引擎

学校牵头组建“大小凉山幼教联盟”,开展“五个一”帮扶工程:

  • 每年选派100名教师驻点薄弱幼儿园
  • 每县培育1个示范性幼教集团
  • 每乡开发1套本土化课程资源包
  • 每村培训1名幼教志愿者
  • 每季度组织1次送教下乡活动

表6:教育扶贫核心数据追踪

年度帮扶幼儿园数培训教师人次新建功能室家长满意度
202045所830人18间89%
202162所1120人37间

创新“移动幼教驿站”模式,配备改装校车作为流动教室,年行驶里程超5万公里,惠及偏远山村儿童3.2万人次。相关经验被写入《全国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案例集》。

结语:民族幼教高质量发展的范式探索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二十年的办学积淀,成功探索出“根植民族沃土、服务区域需求”的特色发展道路。其“双语+技艺+数字”的人才培养公式,不仅破解了民族地区“下不去、留不住”的师资难题,更通过文化传承创新赋予民族教育新的时代内涵。面向“十四五”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学校正着力构建“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试点“订单式县管校聘”改革,其“立足凉山、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战略布局,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教育实践样本。在民族地区人口结构变迁与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双重背景下,这种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正在书写新时代民族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838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79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