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体系上,学院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核心课程,并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与互动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学院积极挖掘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研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均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学院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时代感。总体而言,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系统,但在师资专业化、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 核心课程全覆盖: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严格保障课时与教学质量。
- 特色选修课程:结合区域文化优势,增设《延安精神与时代价值》《西迁精神专题》等选修课,增强本地化特色。
- 课程思政融合:推动专业课教师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工程类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教学方法上,学院鼓励采用“问题导向+小组研讨”模式,例如通过模拟“两会”提案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同时,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意见以优化教学内容。
二、实践育人平台构建
学院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 红色教育基地共建: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照金革命旧址等签订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
- 志愿服务常态化: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社区帮扶、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年均参与人次达2000以上。
- 创新创业结合: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融入思政要求,例如乡村振兴项目需体现基层调研与政策分析。
2022年,学院“红色寻访”实践队获省级表彰,其成果通过微电影、手绘地图等形式在校内广泛传播,有效扩大了影响力。
三、校园文化浸润工程
学院注重以文化人,通过多元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氛围:
- 品牌活动引领:连续举办“城市讲堂”“信仰公开课”等系列活动,邀请抗疫英雄、行业楷模进校分享。
- 社团思政渗透:指导辩论社、国学社等开展“青年说”“传统文化月”等主题活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自信。
- 网络阵地建设:运营“青春城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党史日历”“思政微课”等专栏,年阅读量超10万次。
此外,宿舍文化节、班级主题班会均纳入思政评价指标,实现教育场景全覆盖。
四、师资队伍与保障机制
学院通过多重举措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 专职教师培养: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交大本部培训,并鼓励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博士学位。
- 校外导师聘任:聘请党政干部、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例如西安市劳模进校开设“职业伦理”讲座。
- 考核激励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改课题研究。
在资源保障方面,学院年均投入思政专项经费超百万元,用于购买数据库、建设VR思政教室等硬件设施。
五、特色创新与成效评估
学院在传统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开发“VR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革命精神。
- 朋辈教育模式:选拔优秀党员成立“思政宣讲团”,以同龄人视角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 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家长信、线上座谈会等形式,向家庭传递思政教育理念,形成育人合力。
据近年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从82%提升至91%,毕业生党员比例稳定在15%以上,多项思政成果获市级以上媒体报道。
六、现存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成效显著,学院思政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
- 师资结构性短缺: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需进一步加强,且专职辅导员师生比偏高。
- 资源整合不足: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率不均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深化。
- 评价体系优化:现行考核偏重量化指标,对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评估工具需创新。
未来,学院计划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发智能化评估系统、构建“思政+专业”交叉课程群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七、典型案例深度解析
以学院“西迁精神研学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听、看、讲、做”四步法实现教育目标:
- 听专家报告:邀请交大西迁老教授讲述亲身经历,强化情感共鸣。
- 看历史文物:组织参观西迁博物馆,通过实物档案增强历史真实感。
- 讲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分组制作主题汇报,锻炼表达与思考能力。
- 做服务奉献:开展“我为校园添光彩”实践活动,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行动。
该项目实施三年来,累计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相关微视频在网络平台获逾50万次播放,成为学院思政教育的标志性品牌。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将继续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方法手段、夯实资源保障,努力打造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实践智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