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徐州医科大学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徐医校训与校长)

:徐州医科大学校训与校长简介

徐州医科大学作为江苏省重点医学高等院校,其校训“以德载医,博学创新”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这八字校训不仅强调医学教育的道德根基,即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也突出了对学术精湛与科技创新的双重追求。其中,“以德载医”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德术并重”的思想,而“博学创新”则呼应了现代医学教育对前沿科研与实践能力的重视。这一校训为师生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核心准则。

关于校长介绍,徐州医科大学现任校长郑骏年教授是知名医学专家,长期致力于肿瘤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管理。在其领导下,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攻关及临床医学合作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郑校长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推动学校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声誉。他的管理理念与校训精神高度契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徐州医科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

校训“以德载医,博学创新”包含两层核心要义:

  • 以德载医:强调医德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通过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校园文化渗透,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职业信仰,例如开设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特色课程,并在附属医院实习中强化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 博学创新:体现学校对学术广度与深度的追求。徐州医科大学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流学科平台,鼓励师生参与跨学科研究,尤其在麻醉学、肿瘤学等优势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徐州医科大学的校训植根于中国医学教育传统,同时结合了现代医学发展需求:

  • 历史背景:学校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校训中的“德”与“博学”延续了早期办学精神,而“创新”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对医学前沿的探索。
  • 文化融合:校训语言简洁却内涵丰富,既传承了《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的古典医德观,又融入了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校长郑骏年的学术与管理贡献

郑骏年教授自担任校长以来,在以下方面推动了学校发展:

  • 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如麻醉学(全国排名前列),同时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如精准医学与智能医疗。
  • 科研提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促成学校与药企的产学研合作。
  • 国际合作: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多所医学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引进国际课程认证体系。

校训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徐州医科大学将校训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 课程体系:除专业课程外,开设“医学人文”“科研方法论”等通识模块,落实“博学”要求。
  • 实践环节: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真实医疗场景,注重医德行为规范考核,强化“以德载医”的实践导向。
  • 第二课堂:通过“医者仁心”征文、创新竞赛等活动,使校训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校长领导下的战略发展规划

郑骏年校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 短期目标:完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增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医学应用专业方向。
  • 中期规划:建设区域性医疗研究中心,提升附属医院疑难病症诊疗能力。
  • 长期愿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校训精神将作为文化内核持续引领发展。

校训对社会服务的指导意义

学校依托校训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基层医疗:组织师生赴苏北农村开展义诊,践行“德医”理念。
  • 公共卫生:在COVID-19疫情期间,研发快速检测技术并派遣医疗队支援一线,体现“创新”担当。

结语:校训与校长协同驱动的未来

徐州医科大学的校训与校长治校方略共同构成学校发展的双引擎。在“以德载医,博学创新”的精神指引下,郑骏年校长带领师生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稳步迈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医德教育、强化学术竞争力,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更多卓越医学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14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