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知行合一”,这八个字凝聚了学院对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核心追求。校训中的“德艺双馨”强调艺术工作者应兼具高尚品德与精湛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以德为先”的价值导向;而“知行合一”则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契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院的办学源头,即1956年成立的安徽省艺术学校,后历经多次合并与调整,于2003年正式升格为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校训的提出既是对艺术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回应,成为激励师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坐标。校训的制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院的专业特色、办学定位紧密结合。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为使命,校训正是这一使命的高度凝练。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提炼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如儒家“德才兼备”思想,又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以下将从校训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校训“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内涵解析
“德艺双馨”一词源自中国古代艺术评价标准,最早可追溯至《礼记·乐记》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论述,强调艺术家的道德修养与技艺造诣缺一不可。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语境中,这一表述被赋予更具体的含义:
- 德:指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艺术工作者需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
- 艺:涵盖专业技能与艺术创新力。学院通过戏曲、舞蹈、美术等专业课程体系,锤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作能力。
“知行合一”则源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哲学理念,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学院将其融入教学实践,表现为:
- 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如戏剧表演专业采用“课堂+舞台”模式,学生需在剧场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
-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与安徽省歌舞剧院、电视台等机构合作,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职业能力。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与办学历史密不可分。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安徽省艺术学校,早期以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为主,校风注重“以戏带功、以功促戏”,虽未明确提出校训,但已蕴含“德艺并重”的朴素理念。1982年,学校与安徽省电影学校合并,办学领域拓宽至影视技术,开始强调“技艺兼修”。
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并更名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这一时期,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学院在制定校训时首次将“知行合一”纳入其中,体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2010年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校训进一步被赋予服务区域文化建设的使命,如参与徽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艺术项目等,使“德艺双馨”的内涵更加丰富。
校训与学院专业建设的结合
校训的落地离不开具体的专业实践。学院围绕校训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 戏曲表演专业:开设黄梅戏、徽剧等方向,教学中融入“戏德”教育,如老一辈艺术家严凤英的敬业精神案例教学。
- 艺术设计专业:通过“非遗工坊”项目,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解传统工艺的伦理价值。
- 舞蹈编导专业:以徽州民俗舞蹈采风为实践载体,践行“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创作理念。
这些专业均以校训为指导思想,形成了“课程德育+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的三维培养模式。例如,学院连续多年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技能大赛”,赛事评分标准中明确包含“职业素养”考核项,与校训中的“德”相呼应。
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实际影响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深刻塑造了学院师生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追求。在教师层面,学院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将“德艺双馨”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指标;在学生层面,通过“艺术志愿服务团”等组织,鼓励学生赴社区、乡村开展惠民演出,将“知行合一”转化为具体行动。
典型案例如2018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与的“大别山红色音乐采风”,团队不仅录制了革命老区民歌,还创作了党史主题交响乐,作品获省级“五个一工程”奖。这一过程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深化了家国情怀,完美诠释了校训的双重维度。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象化表达
学院通过多种载体让校训可视可感:
- 物质载体:主教学楼镌刻校训铜字,校史馆设立“德艺楷模”展区,陈列杰出校友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事迹。
- 活动载体:每年举办“校训主题月”,含师德讲座、技能展演、公益创作等活动,形成“人人讲校训”的氛围。
- 制度载体:在《学生手册》中明确“违背艺德行为”的处理办法,如学术不端、演出敷衍等,强化校训的约束力。
校训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
作为地方艺术院校,校训的践行与安徽省文化战略紧密结合。学院参与“徽风皖韵”文化工程,师生创作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动画《包公故事》等作品,既体现了“德艺”标准,也推动了地方文化传播。2021年,学院与歙县政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将徽墨、歙砚制作技艺引入课堂,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这正是“知行合一”在文化领域的生动实践。
校训的时代适应性与发展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内涵。例如,“德”的范畴扩展至网络艺德,学院开设“自媒体内容伦理”选修课;“知”与“行”的结合则体现为数字化艺术创作,如虚拟现实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未来,学院计划将校训精神进一步融入“双高计划”建设,通过构建“艺术+科技”跨专业课程群,培养适应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复合型人才。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既根植于厚重的历史传统,又与时俱进地回应艺术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它不仅是校园精神的凝结,更是全体师生在艺术道路上行稳致远的灯塔。通过持续深化校训与实践的融合,学院正朝着“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艺术高职院校目标稳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