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辽宁省属重点高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学生工作部的统筹协调,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育人为补充、网络平台为延伸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案例教学、研讨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同时,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此外,大连工业大学还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总体来看,大连工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但在个性化教育和实效性评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架构与顶层设计
大连工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形成了“党委主导、部门联动、学院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具体而言:- 领导机制:校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 机构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 师资建设:学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连工业大学在此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 课程体系优化: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课程,并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模块。
-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结合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化理论理解。
- 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报告、主题论文等纳入考核体系,避免单一笔试的局限性。
三、课程思政的推进与成效
大连工业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所有课程都应承担育人功能。具体实践包括:- 教师培训: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工科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内容。
- 示范课程建设:学校遴选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如“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中融入食品安全与国家战略的讲解,形成可推广的经验。
- 资源整合: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确保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
四、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大连工业大学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地开展调研,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识。
-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大型赛事保障等公益活动,培养奉献精神。
-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大连工业大学积极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新媒体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思政微课、党史故事等内容,增强教育的趣味性。
- 在线互动:开设“线上答疑”“主题讨论区”等功能,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强化思想引领。
- 舆情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挑战
大连工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学生党员比例稳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等。然而,仍面临一些挑战:- 个性化教育不足: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手段有待完善。
- 实效性评估困难:如何量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 网络舆论引导压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增加了教育难度。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结合新时代要求,大连工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发力:- 强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 深化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拓展国际视野:通过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