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医科大学校训的原文与出处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训为“木直中绳,博学载医”,共八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句“木直中绳”出自《荀子·劝学》,原文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寓意木材经过墨线的矫正才能笔直,引申为人需通过规矩与教育塑造正直品格。后半句“博学载医”则融合了传统儒家“博学”理念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强调医者需具备广博的学识,并以医术承载济世之责。校训的语言风格简洁凝练,兼具古典文化与现代医学的双重内涵:
- 文化性:援引经典文献,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 专业性:“载医”二字突出医学使命,彰显学校的行业特色。
- 教育性:强调“德”与“才”并重,符合医学教育的高标准要求。
二、“木直中绳”的深刻内涵解析
“木直中绳”作为校训的第一部分,重点强调医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职业操守。具体可从以下层面理解:1. 道德准则的象征
“绳”在古代指木工用的墨线,是衡量木材是否笔直的工具。此处比喻为道德与行为规范,要求医学生以严谨、正直的态度对待学业与职业。医学关乎生命,从业者的德行必须“中绳”——符合社会伦理与行业规范。
2. 教育的目标指向
哈尔滨医科大学通过这一表述,明确育人方向: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与责任感。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学生需严格遵守医疗规程,体现“木直”般的职业坚守。
3. 历史传统的延续
建校之初,学校便以“严苛治学”著称。这一理念与“木直中绳”一脉相承,反映了历代师生对医学道德的敬畏。
三、“博学载医”的现代医学教育意义
校训后半部分“博学载医”,是对医学人才能力要求的集中表达:1. 知识结构的广博性
现代医学跨学科特征显著,医学生需掌握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公共卫生甚至人文社科知识。“博学”即鼓励学生突破专业壁垒,例如:
- 学习医学伦理学以应对复杂医患关系;
- 掌握科研方法以推动医学创新。
2. “载医”的责任担当
“载”字寓意承载与践行,强调医学不仅是理论体系,更是救死扶伤的实践。学校通过课程设计(如早期临床见习)与公益活动(如基层医疗支援),培养学生将学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校训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办学实践的关联
校训并非孤立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精神:1.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推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体系,例如:
- 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强化“木直中绳”的价值观;
-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落实“博学”要求。
2. 校园文化载体
校训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师生日常:
- 新生入学时举行校训宣誓仪式;
- 校园建筑中刻印校训文字,营造文化氛围。
五、校训对师生与校友的深远影响
校训的精神内涵持续激励哈医大人:1. 对在校师生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科研中恪守学术规范(如抵制数据造假),学生则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医者仁心(如参与抗震救灾医疗队)。
2. 对校友职业发展的影响
众多杰出校友将校训作为职业信条。例如,抗疫期间,哈医大援鄂医疗队以“博学”支撑专业救治,以“中绳”严守防护纪律。
六、校训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1. 平衡科技与人文
面对AI辅助诊断等新技术,校训提醒医者:技术需以“博学”为基础,以“中绳”为边界,避免过度依赖器械而忽视人文关怀。
2. 回应社会对医者的期待
公众渴望医术精湛且德高望重的医生。校训通过强调“德才双修”,助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训“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未来的指引。它将继续塑造一代代哈医大人的精神品格,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