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注于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学院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和校园文化中,通过课程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维度途径,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院积极发挥传媒类专业优势,以影视作品创作、红色文化传播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总体来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性与创新性,但在师资力量、资源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强化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以“思政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拓展、专业课程思政为补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扎实深入:学院严格按教育部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并注重将传媒行业案例融入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 选修课程特色鲜明: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开设《红色影视作品赏析》《传媒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理解社会责任。
- 课程思政全覆盖: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实现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此外,学院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确保思政课程与时代发展同步,例如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增强课程时效性。
二、实践教育与社会服务结合
学院充分发挥传媒类院校的实践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课堂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效果。- 红色主题创作:鼓励学生参与“建党百年”“脱贫攻坚”等主题的微电影、短视频创作,以艺术形式传递正能量。
- 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文化宣传,如“乡村振兴直播助农”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家国情怀。
- 校企合作育人:与天津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行业一线接受职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熏陶。
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化了其作为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校园文化与网络思政的创新
学院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网络阵地,构建浸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品牌活动引领:每年举办“传媒文化节”“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将思想政治学习融入艺术展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网络平台赋能: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新媒体渠道,推出“党史微课堂”“榜样故事”等栏目,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 学生社团助力:支持“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影视创作社”等社团开展主题研讨和作品展播,形成朋辈教育效应。
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尤其契合了“Z世代”学生偏好互动、视觉化传播的特点。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成效
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机制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师资培训常态化: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并组织与传媒行业专家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行业认知。
-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注重辅导员的政治理论培训,要求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谈心谈话和生涯指导,实现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的结合。
从成效来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积极参与抗疫宣传、基层支教等公益活动的先进典型,并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展现出良好的职业操守。
五、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取得一定成果,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面临以下挑战:- 资源整合不足: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 实践深度有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 评价体系待优化:现有考核偏重理论测试,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长期跟踪评价不足。
未来,学院计划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深化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引入数字化评价工具等措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六、总结与展望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传媒艺术类院校特色,通过课程建设、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等多渠道发力,初步形成了“大思政”格局。未来,学院需进一步聚焦行业需求与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形式,为培养德艺双馨的传媒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思想保障。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1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