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林工商学院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吉林工商学院建校年份)

关于吉林工商学院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吉林工商学院的建校时间,若从其主体前身院校的创建源头追溯,可确定为1958年。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的“吉林工商学院”这一实体,其正式组建并更为现名是在2007年。这一时间点的双重性,恰恰深刻反映了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崭新的时代发展阶段的交融。其历史背景与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商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战略紧密相连。学校的渊源主要来自三所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优秀专科院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院校均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那是一个百业待兴、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涌起的特定历史时期。国家为适应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致力于培养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城乡商业网络建设;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办则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粮油食品工业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而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则为地方财政、税收及金融系统输送了大量专业干部。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改革与调整,资源整合、优化布局成为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为整合吉林省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资源,构建一所学科覆盖面更广、综合实力更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吉林省政府于2007年正式决策,将上述三所底蕴深厚的专科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升格组建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命名为吉林工商学院。
因此,1958年标志着其办学传统的开端,而2007年则开启了其作为本科院校的新纪元,这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见证了我国特定领域专门教育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进行的结构性优化。
吉林工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一、 源流溯踪:三所前身院校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58年前后)
吉林工商学院的血脉,根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吉林省创办的三所重要的专业院校。它们在不同领域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


1.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及其源流

该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吉林省商业学校。其时,新中国已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显著成就,国内商业流通体系亟待完善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懂得社会主义商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计划统计的专业人才。吉林省商业学校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商业系统培养中层管理和技术骨干。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几经变迁,曾更名为吉林省商业专科学校等,但始终坚守为商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初心,逐渐形成了注重实践技能、紧贴行业需求的办学模式,在省内外商业教育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2.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及其源流

同样肇始于1958年左右的吉林省粮食学校,是学校另一支重要的办学源头。“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安全储存、精细加工、合理调配关乎国计民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粮食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粮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吉林省粮食学校的建立,旨在培养粮食仓储、检验、加工、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其后,学校升格为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在粮油食品工程、粮食储藏与检测等专业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粮油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3.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及其源流

这支源流也与1958年这个关键年份紧密相关,其前身是始建于此时的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健全财政、税收、金融体系成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学校承担起为吉林省财政、税务、银行、保险等系统培养财务会计、财政税务、金融管理专业干部的重任。历经发展,成为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后,其在财税、会计、金融等专业教育方面积累了深厚底蕴,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吉林省各级财政、税务、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成为经济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这三所学校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虽然隶属关系、学校名称有过调整,但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形成了注重实践、强化技能、行业针对性强的共同特点,为2007年的合并升格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师资基础和文化基础。



二、 时代抉择:合并升格与吉林工商学院的诞生(2007年)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新阶段。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于此同时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通过合并、合作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成为趋势。

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在经济转型和振兴发展中,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当时省属高校中,虽然有三所各具特色的财经类专科学校,但存在着资源配置相对分散、办学层次有待提升、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本科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吉林省委、省政府经过审慎研究和科学论证,做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将办学历史悠久的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一所多科性财经类本科院校。这一决策旨在:

  • 整合优质资源: 将三校在商业、粮食、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师资、设备、教学经验、校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 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跨越,拓宽人才培养的通道,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 优化学科布局: 打破原有相对单一的学科格局,构建更加综合、交叉的财经类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 打造品牌优势: 集中力量打造一所具有明显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省属财经类本科高校,服务于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三所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吉林工商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工商学院”的命名,既体现了对原有商业、粮食(关联食品加工、物流等工商环节)、财税(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特色的传承与融合,也指明了学校未来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向。



三、 薪火相传:合并初期的融合与本科教育的起步

三校合并,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融合过程。新生的吉林工商学院面临着校区整合、管理体制重构、师资队伍优化、本科教学体系建立、校园文化融合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1.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的建立

学校迅速建立了统一的党政领导体系和管理机构,制定了新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逐步理顺了内部治理结构。初期,学校可能存在多个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但通过统筹规划,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有序整合和高效利用。


2.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是质的飞跃。学校首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和标准,科学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强化理论基础,同时保持应用型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以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3.学科专业建设的布局

在继承三校传统优势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税收学等)的基础上,学校开始谋划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申报和设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本科专业,探索经、管、工、文、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


4.校园文化的融合与重塑

合并院校的文化融合是关键。学校注重汲取三所前身院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商科的创新务实、粮科的严谨求精、财税的公正守信,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制度建设,努力塑造具有吉林工商学院特色的新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阶段是创业维艰的时期,但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吉林工商学院成功实现了平稳过渡,初步奠定了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的发展框架,为后续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 砥砺前行:本科院校时期的深化发展与特色塑造

自2007年正式成为本科院校以来,吉林工商学院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


1.办学条件与校园建设的改善

为从根本上解决多校区办学带来的资源分散和管理不便问题,并适应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新校区。经过不懈努力,吉林工商学院位于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的新校区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学生公寓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实现了办学资源的集中优化,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学科专业体系的优化与拓展

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工学、文学、艺术学、农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一批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或特色专业。学校积极对接吉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了如物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增强了服务地方的能力。
于此同时呢,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多个专业领域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导师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赴国内外访学进修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结构。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5.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粮食安全、现代服务业、财税金融改革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积极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决策咨询、技术开发等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贡献度显著提高。

通过这一阶段的扎实工作,吉林工商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得到了显著提升,成功地在吉林省高等教育布局中奠定了自己作为一所以财经为特色、多学科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地位。



五、 历史镜鉴:背景动因的深层分析

回顾吉林工商学院的建校背景与发展历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动因。


1.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无论是1958年前后三所前身院校的创建,还是2007年的合并升格,都是响应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发展战略需求的结果。五十年代的专业学校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管理的需要;新世纪的合并升格,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深化、产业升级转型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缩影

学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从注重行业对口、专业细分的专门化教育,到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过程。三校合并升格正是新世纪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布局优化浪潮中的一个具体案例。


3.地方需求与省级统筹的体现

作为省属高校,吉林工商学院的设立与发展始终与吉林省的情境紧密相连。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如农业、汽车、石化、食品加工等)、对财经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规划,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重点。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在学校的合并升格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4.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坚守

从早期的中专、专科教育强调技能培养,到升格本科后依然坚定应用型办学方向,体现了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才培养特色。这种定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社会对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吉林工商学院的建校时间节点及其历史背景,是一个由宏观国家政策、中观地方规划、微观学校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办学历史的延续,更是一个在新时代开启崭新篇章的起点。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这所高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吉林工商学院的故事,是一部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的奋斗史。从1958年那个百业待兴的年代播下的种子,到2007年在新世纪阳光下的新芽破土,再到如今枝繁叶茂,其历程充满了开拓的艰辛与成长的喜悦。这段历史不仅属于学校自身,也深深嵌入了吉林省乃至国家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宏伟画卷之中。展望未来,秉承着悠久办学传统和鲜明特色的吉林工商学院,将继续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62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840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