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同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同济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不仅是对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的高度凝练,更是激励一代代同济人砥砺前行的核心价值导向。这四字校训,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承载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科教兴国的宏伟志向,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其历史与同济大学自身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建校之初德文医学堂的初创,到抗战烽火中的万里西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同舟共济”的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它超越了单纯的校园文化符号,升华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担当。在当代,这一校训更加强调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理念,引导着同济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理解“同舟共济”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实质,是深刻把握同济大学办学传统与未来方向的关键所在。

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的渊源与流变

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它既是中国古代经典智慧的现代回响,也是同济大学百余年波澜壮阔历史的精神结晶。这四个字,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塑造了同济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一、 语出经典:校训的文化源流

“同舟共济”一词,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其思想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 兵家典籍的智慧:最直接的出处见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即便原本是仇敌的吴国人和越国人,在共乘一舟遭遇风暴时,为了生存,也会摒弃前嫌,像左右手一样相互救援。孙子以此比喻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下,共同的利害关系能够超越个体或群体间的恩怨,催生出强大的协作精神。这深刻揭示了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必要性与力量。
  • 儒家思想的映照:虽然“同舟共济”一词更显道家或兵家的实用理性,但其精神内核与儒家推崇的“仁爱”、“和谐”、“天下为公”等理念息息相通。《论语》中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推己及人、共同发展的思想。而“济”字本身,也蕴含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和担当精神。
    因此,校训也承载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理想。
  • 成语的固化与流传:在后世的发展中,“同舟共济”逐渐凝固为一个常用成语,广泛用于形容在艰难困苦中,人们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这种文化意象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为将其确立为校训提供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

选择这样一个源自经典的词语作为校训,使得同济大学的文化身份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赋予了校训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亲和力。


二、 应运而生:校训与同济的早期历程

同济大学校训的确立,并非建校之初便有的规定,而是其办学精神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凝练的结果,与学校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 建校背景与“济”的初现: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次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据考证,寓意“同舟共济”,也蕴含“胞互”之意。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医学落后。创办医学院,旨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救治同胞疾苦,这本身就体现了“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可以说,“济”的精神从学校诞生之日起便已注入基因。
  • 理工结合的拓展与“同”的深化:1912年,学校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医工结合的模式,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独树一帜。医学关乎生命健康,工学关乎国计民生,二者的结合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密切作与融合。这种综合性的办学模式,在实践中强化了师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同心协力”的必要性,为“同”的精神提供了实践的土壤。
  • 抗战西迁中的精神淬炼:真正让“同舟共济”精神得到彻底彰显和升华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艰苦卓绝的内迁历程。从1937年开始,为躲避战火,保存教育火种,同济师生被迫离开上海,开始了历时九年、辗转浙、赣、湘、粤、桂、滇、川等省的万里西迁。一路上,师生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物资匮乏,大家就互相接济;敌机轰炸,大家就互相掩护。这段血与火的岁月,将全校师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实践了“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誓言。这段历史,成为校训最深刻、最动人的注脚,使其从一种理念转变为一种融入血脉的集体记忆和行为准则。

经过早期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抗战西迁的洗礼,“同舟共济”已然成为同济师生广泛认同的精神标识。尽管当时可能并未正式明文确定为校训,但其作为学校核心精神传统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三、 正式确立与内涵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经历了院系调整,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实力最为雄厚的大学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同舟共济”的精神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并最终被正式确立为校训,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 正式成为校训:关于“同舟共济”何时被正式确定为本校校训,较为公认的时间点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愈发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和精神传统的梳理与弘扬。在这一背景下,同济大学将早已深入人心的“同舟共济”精神正式确立为校训,以此明确价值导向,凝聚师生共识。这一举措,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精神传统有了制度性的确认和公开的宣示。
  • 内涵的多维解读:作为正式校训,“同舟共济”被赋予了更加系统化和时代性的内涵。
    •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是其最基础的含义。它倡导师生员工、院系部门之间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在大型科研项目攻关、跨学科平台建设中,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 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舟”要前行,需要众人奋力划桨。这寓意着同济人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精益求精,在学术上、在事业上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勇攀高峰。
    • 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济”不仅指互助,更指“济世”。它要求同济大学及其师生要将所学所知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在城乡规划、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医学健康等优势领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 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同济大学素有对外开放交流的传统。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同舟共济”也被赋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寓意。它倡导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应加强理解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
  • 视觉符号的体现:校训精神也物化于学校的视觉标识系统中。同济大学的校徽图案,通常包含帆船、桅杆、海洋等元素,直观地体现了“同舟共济”的意象,时刻提醒着师生们牢记这一传统。


四、 当代践行:校训精神的现实光芒

进入二十一世纪,同济大学迈入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同舟共济”的校训精神,继续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指导着具体的实践。

  • 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当代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济大学大力发展智能科学、生命医学、人工智能与Deep-Seated设计等新兴交叉领域,正是“同舟共济”精神在科研组织模式上的体现。不同学科的专家团队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复杂问题。
  • 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团队式的项目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远大志向。
  •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同济大学深度参与上海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规划等重大工程中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正是“济世”精神在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作为对德、对欧交流的重要窗口,以及拥有广泛国际联系的高校,同济大学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体现了“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胸怀。
  • 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关键时刻,同济大学的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科研团队紧急攻关,师生志愿者无私奉献,再次生动诠释了危难时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校训精神。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是一条贯穿学校百年历史的精神主线。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长出来,在同济大学曲折而辉煌的办学历程中得到淬炼和升华,最终成为全体同济人共同信奉的价值坐标。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同舟共济的精神将继续引领同济大学这艘巨轮,承载着梦想与责任,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理解并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同济人而言,都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精神的洗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90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2564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