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延边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延边大学校训详解)

关于延边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延边大学的校训“求真、至善、融合”是一个高度凝练、内涵深刻且极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价值表述。这六个字并非简单的词语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逻辑递进的理念体系,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追求和时代使命。“求真”是基石,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本质属性,强调对客观真理、科学规律的不懈探索与尊重,是治学与成才的根本要求。“至善”是导向,超越了知识的单纯积累,指向道德修养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蕴含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体现了教育的终极关怀。“融合”是特色与路径,是延边大学最为鲜明的身份标识,它不仅指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共荣,更拓展为中外文化的互鉴、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以及学校与区域发展的紧密结合,是学校在特殊地理与文化区位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整体而言,这一校训将科学的求真精神、人文的向善追求与开放的融合智慧融为一体,精准地塑造了延边大学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等学府的精神风貌,指引着一代代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真理,在道德的高地上砥砺品格,在文化的交融中开拓创新,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对其深入阐述,是对一所大学精神内核的深度解码。延边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
一、 校训的提出与历史渊源延边大学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训“求真、至善、融合”的正式确立与广泛宣传,与学校在新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紧密相连,但其精神内核却深深植根于学校七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之中。

自1949年建校之初,延边大学就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促进民族团结、繁荣边疆文化的神圣使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质:既坚守对科学知识严谨求索的普遍大学精神,又注重汲取朝鲜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教尚学、尊师重道的伦理观念;既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怀有面向东北亚、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办学实践,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对“真”、“善”以及“合”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校训的提炼,正是对这一深厚历史传统和独特办学理念的系统性总结与升华,使其从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凝聚为清晰明确、可供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坐标和行为准则。

“求真、至善、融合”这三个词,分别对应了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将其提升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求真”直指科学研究的核心,“至善”关乎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则生动体现了社会服务与文化交往的路径。
因此,这一校训不仅是延边大学的自我期许,也是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独特地位与贡献的鲜明注脚。


二、 “求真”——治学之基与科学精神“求真”位列校训之首,彰显了其作为大学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地位。在大学语境下,“求真”具有多维度的丰富内涵。

它代表着对客观事实与科学规律的尊重与探索。大学是传授高深知识、创造前沿科技的场所,“求真”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中必须秉持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是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奥秘探求,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不畏权威,不囿于成见,勇于质疑,勤于验证。在延边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和讲台上,这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被奉为圭臬。它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学术前沿,甘于坐冷板凳,致力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它要求教师将最可靠的知识、最前沿的动态传授给学生;它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被动接受。

“求真”蕴含着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要求。追求真理的过程必须是纯洁的,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都是对“求真”精神的根本背离。延边大学将学术规范和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为学与为人的统一。真正的“求真”者,必然是内心坦荡、尊重他人智力成果、恪守学术伦理的学者。这种诚信的品格,是学术共同体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石,也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

对于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延边大学而言,“求真”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在研究和传播涉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时,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在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时,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真问题,提出真见解,为延边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因此,这里的“求真”,不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智慧。

  • 在知识探索层面:强调实证、逻辑与创新,反对主观臆断和墨守陈规。
  • 在学术道德层面:强调诚实、严谨与责任,反对投机取巧和急功近利。
  • 在社会服务层面:强调调研、务实与效能,反对脱离实际和空谈阔论。

三、 “至善”——育人之本与价值追求如果说“求真”回答了“如何做事”的问题,那么“至善”则回答了“为何成人”的问题。它体现了延边大学教育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是大学精神的崇高境界。

“至善”首先指向个人品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完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延边大学致力于培养的,不仅是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公民。“至善”要求师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断砥砺品格,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涵养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公德。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朝鲜族文化中尊老爱幼、勤劳善良、重视礼仪等美德,将其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之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学校营造崇尚美德、追求卓越的育人氛围,引导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

“至善”体现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大学的“善”不应止于个人的独善其身,更应升华为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延边大学因其特殊的区位和使命,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区域繁荣发展紧密相连。“至善”精神激励着师生将所学所能奉献给脚下这片热土,为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难题、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巩固祖国的边疆贡献力量。许多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成为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的骨干,正是这种“至善”精神的具体写照。它意味着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应当时刻关注社会需求,以增进人类福祉为最终归宿。

“至善”还包含了对和谐境界的追求。这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校园内,它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包容与友爱,共同维护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学术上,它鼓励跨学科的合作,追求知识体系的和谐统一。在发展中,它引导人们关注生态文明,追求可持续发展。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是“至善”精神的广阔外延。

  • 在个人修养层面:强调修身立德、健全人格、止于至善。
  • 在社会责任层面:强调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担当使命。
  • 在境界追求层面:强调人际和谐、生态和谐、天下大同。

四、 “融合”——特色之魂与发展路径“融合”是延边大学校训中最具标识性的词汇,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区位优势和文化基因,是“求真”与“至善”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生动体现。

其一,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作为设立在朝鲜族自治州的高校,延边大学天然地成为朝鲜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的平台。学校坚持双语(汉语、朝鲜语)教学传统,开设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举办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使得校园内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这种深度的文化融合,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朝鲜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促进了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与文化认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文化气质。

其二,是中外文化的融合。依托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毗邻的区位优势,延边大学是中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大力发展外国语教育,深入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这种开放的环境使得师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成果,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融合”在此表现为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高素质人才。

其三,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往往产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延边大学利用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积极推动文、理、工、医、农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课程体系。
例如,将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将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将区域经济学与生态学结合等。这种学科融合打破了专业壁垒,催生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培养了复合型创新人才,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

其四,是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延边大学深深植根于延边大地,始终坚持“立足延边、服务吉林、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办学定位。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师生深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区情;利用自身智力和文化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这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使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实现了良性循环。

  • 在文化层面: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在国际层面:拓展国际视野,加强文明对话,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 在学术层面:打破学科界限,鼓励交叉创新,培育新的知识生态。
  • 在社会层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发展,实现校地共赢。

五、 校训三者的辩证统一与现实意义“求真”、“至善”、“融合”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求真”是“至善”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真理的深刻把握,所谓的“善”可能流于空洞的说教或盲目的热情。只有建立在真实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追求和社会实践,才是可靠和有效的。
于此同时呢,“至善”也为“求真”指明了方向和赋予了意义。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知识的探索最终应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福祉,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这便是“真”与“善”的统一。

“融合”则为“求真”和“至善”提供了实现的沃土和广阔的舞台。在单
一、封闭的环境中,求真之路容易陷入狭隘,至善之愿也难以普适。而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流、跨领域的合作,恰恰能够激发创新的火花,拓宽认知的边界,检验真理的普适性,同时也使人们对“善”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刻。反过来,以“求真”的态度和“至善”的情怀去推动“融合”,才能确保融合过程是积极、健康、富有建设性的,避免冲突与隔阂。真正的融合,需要真诚的沟通(求真)和善良的意愿(至善)作为保障。

在延边大学的办学实践中,这种统一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学校在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时(求真),始终秉持促进地区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宗旨(至善),并通过搭建多边学术交流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融合)。在培养人才时,既注重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求真),又强化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教育(至善),并通过提供多元文化环境和国际交流机会来塑造其开放包容的品格(融合)。

这一校训的现实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对内,它是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精神旗帜,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外,它是展示学校形象、彰显办学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和学者前来求学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延边大学所倡导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开放融合的战略智慧,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推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它将继续照亮延边大学的前行之路,激励全体师生在追求真理、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94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6302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