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淮阴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淮师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淮阴师范学院的校训“坚守朴实,追求崇高”,是一句内涵深刻、意蕴悠长的精神格言,它不仅是对学院过往办学精神的凝练总结,更是指引其未来发展的价值灯塔。这八个字,平实中见深意,简洁中蕴宏旨,生动勾勒出淮阴师院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坚守朴实”体现了学院扎根苏北、服务基层的办学传统,蕴含着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谦逊内敛的品格,这是其立校之基;而“追求崇高”则彰显了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神圣使命,代表了在育人、学术、文化上永无止境的向上之心与卓越之志,这是其强校之魂。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淮阴师范学院身份认同的核心。其历史渊源与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淮安(原淮阴)作为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其“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与朴素崇高的个人风范,为校训的提炼提供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精神滋养。
于此同时呢,学校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师生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师范教育本位,潜心育人,所形成的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传统,是校训形成的实践基础。
因此,深入探究淮阴师范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历史脉络及其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对于理解这所高校的精神内核与发展动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淮阴师范学院的校训“坚守朴实,追求崇高”,虽仅八字,却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它并非两个独立短语的简单并列,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递进关系和辩证统一性,深刻反映了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

“坚守朴实”:立校之基与品格锻造

“朴实”一词,是淮阴师范学院精神底色中最浓重的一笔。它包含多个维度的含义:

  • 作风之朴实: 这体现在不尚浮华、不慕虚荣、脚踏实地、勤恳务实的工作与学习态度上。淮阴师范学院地处苏北地区,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在这种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师生员工吃苦耐劳、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这种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育人环节中去。
  • 学问之朴实: 在学术研究上,“朴实”意味着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师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反对急功近利和学术浮夸,崇尚扎实的功底、严谨的论证和创新的勇气。对于师范院校而言,这种对学问的朴实态度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 为人之朴实: 这指向一种真诚谦逊、表里如一的道德品格。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人格修养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朴实”要求师生在待人接物上真诚坦荡,在个人修养上谦逊内敛,保持一种纯净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这既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

而“坚守”二字,则赋予了“朴实”以动态的、能动的力量。它意味着这种品格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劳永逸,而是在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挑战和浮躁风气时,需要持之以恒地去维护、去践行的一种主动选择和价值定力。它体现了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自觉与战略定力。

“追求崇高”:强校之魂与使命担当

如果说“坚守朴实”是向下扎根,那么“追求崇高”就是向上生长。它标志着学校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 理想之崇高: 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使命本身就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追求崇高”首先体现为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即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教育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 学术之崇高: 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殿堂。“追求崇高”意味着在科学研究上要勇于攀登高峰,致力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需求,追求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它鼓励师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在学术领域追求卓越。
  • 境界之崇高: 这指向一种超越个人功利、服务国家人民的精神境界。对于淮阴师范学院而言,这种境界尤其体现在其“扎根基础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上。它要求师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以服务奉献为荣,以实现社会价值为最高追求。

“追求”一词,同样充满动感,它表明“崇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着学校和个人不断自我超越,迈向更高的目标。

辩证统一:“坚守”与“追求”的内在逻辑

“坚守朴实”与“追求崇高”二者并非割裂,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朴实”是“崇高”的基石,没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朴实”精神,“追求崇高”就容易流于空想和虚妄。一个浮躁、功利的氛围难以孕育真正崇高的理想和成就。反之,“崇高”是“朴实”的引领和升华,如果仅仅满足于“朴实”而缺乏“崇高”的志向,则容易陷入平庸和短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正是有了“追求崇高”的远大目标,“坚守朴实”才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辩证关系,完美诠释了淮阴师范学院既要脚踏实地、立足实际,又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的发展哲学。

淮阴师范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淮阴师范学院校训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学校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之中,是其精神血脉的自然流淌与文化基因的当代呈现。

地域文化的深厚滋养:周恩来精神的故乡情怀

淮安(原淮阴)是人杰地灵之地,更是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周恩来同志一生勤恳务实、心系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身上所体现出的朴素生活作风与崇高政治品格、伟大人生境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坐落于周恩来故乡的高等学府,淮阴师范学院自觉地将学习、传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独特优势。校训中的“朴实”与“崇高”,恰恰与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高度契合。“坚守朴实”体现了周总理一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公仆本色;“追求崇高”则折射了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鞠躬尽瘁”的崇高境界。
因此,校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周恩来精神的一种教育语境下的提炼与转化,是地域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精神中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办学传统的实践积淀:师范教育的本色坚守

淮阴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学校始终以教师教育为主业,为江苏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师范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奉献、注重实干的领域。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一代代淮阴师院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形成了潜心育人、严谨治学、服务地方的优良传统。这种在长期实践中孕育的校园文化,天然地带有“朴实”的基因。
于此同时呢,教育作为一项“立德树人”的千秋伟业,其本身又蕴含着“崇高”的属性。教师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正是“追求崇高”的生动写照。
因此,校训也是对学校自身办学历史和精神传统的高度概括,是几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结晶。

时代发展的呼唤与凝练:新世纪的精神宣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新世纪初,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校训、校徽等文化标识的征集与确立工作,以期明确办学理念,凝聚人心,塑造品牌。淮阴师范学院校训的正式确立(或广泛宣传和应用),也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不仅是回顾历史、总结传统,更是面向未来、指引方向。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强调“坚守朴实”,是对浮躁世风的一种理性抗衡,意在提醒师生保持教育者和读书人的本分与定力;而倡导“追求崇高”,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与水平发出的动员令。
因此,校训的提出和确立,是学校在新时代对自身身份的一次深刻反思和主动建构,是其迈向新征程的精神宣言。

校训在淮阴师范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淮阴师范学院的校训并非悬置于墙上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其办学治校、育人科研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体现

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德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社会实践、学习周恩来精神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朴实”的品格基础。在智育方面,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严谨的学术训练,严格要求教学质量,反对学术不端,鼓励学生沉下心来读书思考,体现了对“学问朴实”的坚持。
于此同时呢,通过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参与竞赛、拓展国际视野等方式,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远大志向。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更是校训的集中体现,其目标就是培养既能“坚守朴实”、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又能“追求崇高”、精通业务、勇于改革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体现

学校在师资引进、培养和评价中,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双重标准。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以身作则践行“朴实”之风。
于此同时呢,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为他们“追求崇高”的学术理想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许多教师长年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淡泊名利,潜心问道,同时又积极服务社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正是校训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校训滋养的土壤,也是校训展示的窗口。淮阴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围绕着校训的内涵展开。
例如,举办以“朴实”、“奋斗”、“崇高”、“理想”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演讲比赛、榜样评选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务实厚重的校园氛围。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也力求体现校训精神,不追求奢华铺张,而是注重实用、人文与生态的统一,营造宁静、雅致、有利于读书治学的环境。校训歌的传唱、校训主题景观的设置等,都使校训精神可视、可感、可传承。

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体现

作为地方高校,淮阴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立足淮安、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学校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
例如,为苏北基础教育输送优质师资,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应用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这些行动,既是“坚守朴实”、服务基层的体现,也是“追求崇高”、贡献社会的实践,将校训精神从校园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了大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淮阴师范学院的校训“坚守朴实,追求崇高”,是其悠久历史、深厚文化与鲜明特色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师生的精神品格。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八字校训将继续作为淮阴师范学院的核心精神标识,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征程上不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94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5615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