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训)

关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校训“明德精业”虽仅四字,却言简意赅,意蕴深远,高度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精神,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与强校之魂的集中体现。这一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独特的发展历程、办学定位以及对时代需求的深刻回应之中。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内在要求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明德”是根基,强调立德树人,要求师生砥砺品德、修养身心,追求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这既是中华民族重视个人修养的传统延续,更是新时代对“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精业”是路径与目标,倡导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鼓励师生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和专业技能上不断钻研、追求卓越,体现了学校作为一所科技与师范融合发展的大学,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明德”为“精业”指引方向,确保才华用于正途;“精业”为“明德”提供支撑,使高尚的品德通过卓越的才能得以实现其社会价值。深入阐释“明德精业”校训的内涵、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及其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实践,对于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独特品格、把握其人才培养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悬挂于墙的箴言,更是融入师生血液的行动指南,持续引领着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开拓进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训“明德精业”的详细阐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在其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校训“明德精业”。这短短四字,犹如一座精神灯塔,照耀着一代代学子成长成才之路,也深刻塑造着学校的文化气质与发展轨迹。要全面理解这所大学,就必须深入探究其校训的丰富内涵、历史脉络、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一、“明德精业”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任何一所大学的校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校训“明德精业”同样如此,其确立过程反映了学校对自身定位的深刻思考和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求。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南昌市业余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其后历经南昌师范专科学校、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多个发展阶段,直至2002年由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工业学校)合并组建南昌科技大学(筹),后于2004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更为现名。这一系列的名称变更,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从侧重师范教育,到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再到迈向综合性科技师范大学的转型与升级之路。每一次转型,都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的重新审视。

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一种能够贯穿始终、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核心价值理念。原有的校训或许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格局和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确立一个既能继承优良传统,又能面向未来挑战的新校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明德精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广泛征集、深入研讨和慎重决策而最终确定的。

  •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将“明德”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强调修身养性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学校选用“明德”,是对中华民族重视德行修养这一文化基因的自觉传承。
  • 契合师范教育本质要求: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师范底蕴的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明德”正是对师范生品德修养的突出强调,是师范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 呼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学校向科技师范大学转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核心任务。这类人才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业”二字,精准地表达了对于专业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强烈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核。
  • 回应时代发展与国家战略: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升级不断加速,国家对兼具高尚职业道德和精湛专业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明德精业”校训恰好回应了时代对人才“德才兼备”的呼唤,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高度契合。

因此,“明德精业”校训的确立,是学校在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师范特色与科技应用、个人修养与社会服务之间找到的一个最佳平衡点和精神凝聚点,是其办学理念成熟与自信的体现。


二、“明德”的内涵解析: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明德”是校训的灵魂与基石。它内涵丰富,涵盖了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个层面,为师生的精神成长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德”意指彰明崇高的个人品德。它要求师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追求人格的完善。具体而言:

  • 诚信友善:待人接物真诚守信,与人为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 仁爱宽容:心怀仁爱之心,推己及人,懂得包容与谅解。这对于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尤为重要。
  • 正直廉洁:坚守原则,明辨是非,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抵御各种诱惑。
  • 坚韧不拔: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学校教育中,“明德”体现为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明德”强调恪守严格的职业道德。对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子而言,未来的职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教育领域和各类技术应用领域。

  • 对于师范生:“明德”集中体现为“师德”。这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水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校训要求师范生将来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去感染和塑造学生。
  • 对于非师范的应用型专业学生:“明德”则体现为“职德”。无论将来成为工程师、技术人员还是管理者,都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恪守行业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注重团队协作等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和社会认可的保障。

再次,“明德”蕴含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它鼓励师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要心怀“国之大者”,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担当,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学校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调研、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使“明德”从个人修养层面升华到服务国家与人民的更高境界。

总而言之,“明德”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语境下,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道德实践体系。它始于个人的心性修养,显于职业的行为规范,最终达于对社会的贡献与担当。


三、“精业”的内涵解析:追求卓越的行动指南

“精业”是校训的翅膀与引擎,是达成“明德”目标的实践路径和能力保障。它强调在专业领域内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尊重,对创新创造的鼓励。

第一,“精业”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精”的起点。无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学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等,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根基。没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精业”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精业”倡导锤炼娴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一所应用特色鲜明的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精业”不仅要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能“行其然”。这意味着:

  • 对于师范生:要精通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
  • 对于工科、艺术等应用型专业学生:要熟练操作专业设备,掌握先进工艺,具备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

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切实提升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

第三,“精业”蕴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精”意味着不满足于一般水平,不固步自封,而是持续钻研,不断改进,力求在专业上达到更高境界。这种精神包括:

  • 专注执着:心无旁骛,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 一丝不苟:对待学习和工作严肃认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 勇于创新:在掌握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
  • 持续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

这种工匠精神,是推动个人进步、行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

第四,“精业”鼓励跨学科融合与终身学习。在现代社会,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精业”不仅要求深耕自己的专业,也提倡拓宽视野,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素养和系统思维能力。
于此同时呢,“精业”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知识快速迭代的挑战,始终保持专业上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因此,“精业”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代表了一种对专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不懈追求,是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抓手,也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本。


四、“明德”与“精业”的辩证统一关系

“明德”与“精业”并非彼此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是把握校训精髓的关键。

“明德”是“精业”的价值引领和方向保证。一个人若仅有精湛的技艺而无高尚的品德,其才能可能用错方向,甚至危害社会。历史上,一些高智商犯罪、学术不端、技术滥用等案例,都是“才胜于德”的悲剧。
因此,“明德”为“精业”设定了伦理边界和价值坐标。它确保师生所追求的“业”,是用于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事业,而不是谋取私利或损害公益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高尚的师德能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对于工程师而言,良好的职德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明德”的引领,“精业”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正面价值。

“精业”是“明德”的实现载体和能力支撑。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来体现和落实。空有良好的愿望而缺乏相应的才能,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真正对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例如,一位教师若没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即便师德高尚,也难以有效传授知识、启迪学生;一位科技工作者若没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即便心怀报国之志,也难以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破。“精业”使得“明德”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拥有了实现的途径和展现的平台。通过卓越的专业表现,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社会责任感得以践行。

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相互滋养、共同提升。在追求“精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这需要毅力、耐心和合作精神,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明德”的组成部分。克服专业难题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提升品格的过程。反之,高尚的品德,如诚信、责任、严谨等,会促使人在专业领域更加专注、投入,从而促进“精业”水平的提升。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有可能赢得信任、获得机会,为其专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将“明德”与“精业”并重,正是深刻认识到“德”与“才”的不可偏废。它旨在培养的不是仅有技能的工具人,也不是空谈道德的理想家,而是德才兼备、以德驭才、以才彰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观,符合教育规律,也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普遍期待。


五、“明德精业”校训的校园文化体现与实践路径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将“明德精业”的精神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在教育教学体系中融入校训精神。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都注重体现“明德”与“精业”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既做“经师”更为“人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彰显校训内涵。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

  • 弘扬“明德”的活动:“师德标兵”、“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道德讲堂、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营造崇尚品德、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 促进“精业”的活动:各类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社团发展,特别是学术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社团,为学生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提供平台。

这些活动使校训从文本走向生活,变得可感、可知、可参与。

在管理制度与环境建设中渗透校训理念。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都体现了对“明德”的倡导和对“精业”的要求。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如校史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园景观等,也注重营造严谨治学、追求卓越、陶冶情操的文化气息。
例如,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精业”提供硬件支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涵养“明德”。

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中践行校训。学校鼓励师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开展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师资培训、社区教育等。
这不仅检验了“精业”的成果,也体现了“明德”所要求的社会担当。
于此同时呢,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理念,拓展师生视野,不断提升“精业”的水平,并在交流中展示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路径,“明德精业”校训逐渐内化为师生的文化基因,外化为自觉的行动,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引领方向、规范行为、推动发展的作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校训“明德精业”,是其历经数十年风雨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根植传统,面向未来,融汇了德行修养与专业追求,统一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精准地定义了学校作为一所科技师范大学的独特品格和育人目标。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深入阐释、广泛传播并切实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简练而深刻的四字箴言,必将继续照亮学校的发展道路,激励每一位师生在修身与治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99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938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