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西北民大校名渊源)

关于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来历渊源的评述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绝非一个简单的称谓,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鲜明的政治寓意和崇高的时代使命。这一名称的确立,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重要实践,深刻反映了在那个百废待兴、民族团结至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于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和战略远见。追溯其来历,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从解放大西北的硝烟中走来,伴随着《共同纲领》中民族平等政策的号角,这所大学应运而生。它的“西北”二字,界定了其首要的服务面向与地域责任,即面向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西北地区;“民族”二字,则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其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即服务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而“大学”的定位,则标志着它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建设高水平民族高等学府的雄心。
因此,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是其身份的灵魂所在,是其历史的浓缩写照,更是其自1950年建校以来始终不渝遵循的办学宗旨的集中彰显,深刻烙印着时代变迁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轨迹。
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

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其校名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与地域民族特点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名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标识,更是一面象征着民族团结、平等与共同繁荣的旗帜。要深入理解其渊源的深厚与独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探讨。


一、 时代背景:新中国民族政策与高等教育的开创性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彻底废除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一根本性的政治理念,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了明确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成为了基本国策。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普遍相对滞后,人才极度匮乏。要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和长远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下,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创办民族院校,成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生活着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解放初期,稳定西北、建设西北、促进西北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
一、维护边疆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西北地区率先建立一所高水平的民族高等学校,为这片土地培养急需的人才,便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和决策。西北民族大学的筹建,正是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拉开序幕的。


二、 历史沿革:从“藏民问题研究班”到“西北民族学院”的诞生

西北民族大学的直接前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这体现了其历史渊源的延续性。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延安创办了旨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构,如陕北公学民族部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西北地区的陆续解放,培养民族干部的工作更加紧迫。

1949年9月,在彭德怀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这个研究班规模虽小,但目标明确,旨在研究藏族社会历史状况,并为即将开展的民族地区工作培训干部。不久后,研究班先后更名为“藏民学校”、“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这一系列机构的演变,为后来西北民族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积累了师资、教学和管理经验。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维汉同志亲自主持会议,专门研究筹办民族学院事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所民族学院。同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在兰州正式成立,由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同志亲自兼任院长,汪锋同志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这一任命规格之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对这所新建院校的高度重视。

“西北民族学院”这一校名的确定,具有清晰的内涵:

  • “西北”:明确了学校的地理方位和服务面向。它的首要任务是为西北五省(区)的民族工作和建设事业服务,其生源主要来自西北,毕业生也主要分配至西北各地。
  • “民族”:点明了学校的根本属性和办学特色。它是一所专门为少数民族举办的高等学校,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管理方式等都紧紧围绕“民族”这一核心。
  • “学院”:反映了当时的办学层次和规模。建校初期,学校主要以干部培训和政治教育为主,逐步向正规高等教育过渡,“学院”的称谓符合其初创阶段的定位。

从此,“西北民族学院”这个名字,正式载入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史册,开启了它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


三、 地域关联:“西北”定位的战略考量与服务面向

校名中的“西北”二字,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社会考量。从战略地位上看,西北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边境线漫长,与多个国家接壤,民族关系、宗教状况复杂,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在此设立民族高校,有利于通过教育培养忠于祖国、热爱家乡、熟悉本地情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筑牢西北边疆的安全稳定屏障。

从民族构成上看,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以“西北”命名学校,意味着这所大学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社会现状,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现代化程度低,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于工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西北民族学院(大学)的建立,旨在成为培养这些紧缺人才的摇篮,通过输送合格毕业生,直接服务于西北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缩小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因此,“西北”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责任与使命的象征。它框定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明确了其立足之地和力量之源。


四、 核心使命:“民族”二字所承载的政治与文化内涵

“民族”是校名的灵魂,是其最核心的关键词。这个词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与文化内涵。在政治层面,它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国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办民族院校本身,就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发展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西北民族大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大力扶持民族教育的生动证明。学校的办学宗旨,始终围绕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展开,其一切工作都渗透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理念。

在文化层面,“民族”二字意味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传承与发展。学校从建校之初,就设有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科,如语文系下设的藏文、蒙古文等专业班,致力于抢救、整理、研究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养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才。这使得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播基地。通过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系统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贡献。

此外,“民族”也定义了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建校早期,学生主要来自西北各少数民族,包括相当比例的农牧民子弟。学校采取降分录取、提供助学金等优惠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倾斜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子弟的深切关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发展,学校也招收一定比例的汉族学生,促进各民族学生在校园内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五、 升格与更名: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及其意义

校名并非一成不变,其演变也反映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要求的提升。“西北民族学院”这个名称沿用了近半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学校经历了从以干部培训和政治教育为主,到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高等学府的历程。学科专业不断拓展,从最初的语言、政治、干部培训,扩展到文、史、理、工、农、医、法、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办学层次不断提升,逐渐发展了本科教育,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筹备升格事宜。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这次更名,是从“学院”到“大学”的跨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标志着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大学”的称谓通常意味着更齐全的学科体系、更强的科研实力、更高的研究生培养比例和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更名是对学校数十年办学成就的肯定,也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 体现了学校功能的拓展:更名后,学校在继续强化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努力建设成为西北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 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名是国内高校发展的普遍趋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在吸引优质生源、招聘高水平师资、争取科研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名过程中,学校保留了“西北”和“民族”这两个核心要素。这表明,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学校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其独特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内核得到了坚守和强化。


六、 精神传承:校名蕴含的办学理念与文化认同

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历经岁月沉淀,已经超越了其字面含义,内化为一种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这种理念的核心就是“民族团结”和“服务民族地区”。数十年来,学校始终将维护国家统
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同时,校名也塑造了师生员工共同的文化认同。对于来自西北各地、不同民族的师生而言,“西北民大”是一个温暖的家园和共同的身份象征。在这里,多元文化交汇融合,各民族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形成了包容、开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名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民大人”所肩负的责任: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心系西北热土,情牵民族同胞,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西北民族大学的校名来历,深植于新中国开创民族平等新时代的宏伟实践,发端于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迫切需求,定型于国家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其“西北”之域,界定了其服务疆场与地域特色;“民族”之魂,昭示了其办学宗旨与政治属性;“大学”之谓,则标志着其追求卓越、不断攀登的学术志向。这个名字,是历史的结晶,是使命的召唤,更是精神的旗帜。它将继续指引着西北民族大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55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096s